成绩平平的孩子厌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乐学,这对经验丰富的教师,也是难题。这在广西师范大学“兴华平台”培养的准教师手上,却奇迹般地得以化解。他们将高中《通用技术》课、小学《科学》课、科技校本课,统统上成了“探究科技”课,竟然让厌学的孩子喜欢、好学的孩子着迷。
广西师范大学“兴华平台”及其创立者罗星凯教授,正是这一奇迹的推手。
早在20多年前,不甘心充当“应试教育”推手的罗星凯,就领导团队建设“兴华科学探究乐园”,使科技素养教育实践,有了优质资源的保障;8年前他们开启“兴华创新实践”,现已发展为协同8所高校与60多所中小学共建合作平台,吸引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擅长科技教育的新教师,将小学《科学》上成了有技术含量的科学课,将高中《通用技术》上成了有科学含量的技术课。
9月23日—25日,第二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简称“教博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根据“教博会”明确提出的教育创新成果SERVE模型,即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应具有正确的价值理念、明确的标准规则、系统的解决方案和成功的实践案例四个核心要素,在广泛征信和严格评审的基础上,组委会在开幕式上隆重推出十项SERVE奖成果并邀请观众实名投票表达意见。“兴华平台”的“探究科技——科技素养教育的兴华创新实践”项目,荣列十项成果之中,得以在盛会上精彩亮相,并最终以通过率并列第一的佳绩荣获SERVE大奖。
在广西师范大学,像兴华团队致力于服务教师教育创新行动的团队和项目不胜枚举。
顶天立地 勇攀研究高峰服务教师发展
该校开创广西高等师范教育先河时,即确定“晓庄式”办学思路,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时期,明确“师范加大学”和“关注乡土教育”办学思想。今天,该校进一步凝炼教师教育理念,确立“弘文励教、服务基础、打造品牌,引领八桂”教师教育方针,强调根植基础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师资,支撑和引领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2011年—2015年,该校获164项教师教育类研究课题,其中15项国家级课题,10项部级课题,1078篇相关论文。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自治区政府教育决策的专业咨询工作。孙杰远教授领衔的《广西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发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教育支撑问题研究报告》在《教育研究》发表并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充分采纳,发挥教育智库在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与发展的作用。
2014年,该校侯莉敏教授主持的《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孙杰远教授和赵光平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也分别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是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首次设立的奖项,实现了广西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整合资源 聚焦核心素养强化实践育人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变单一结构供给。
为此,该校一改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方案,2011年以教育部“卓越计划”和“珠峰计划”为导向,提出了“全日制普通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独秀行动计划”,设立“独秀本科生培养计划试验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师教育拔尖人才。目前实施的6个“独秀试验班”中有3个为教师教育类,分别是“教师教育独秀试验班”、“科学教育独秀试验班”和“英语独秀试验班”。
“十二五”期间,该校以国家专业综合改革为龙头,引领全区师范专业改革。化学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参加全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该校以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广西师范大学还依据教师发展规律及自身优势特色,基于互联网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完善“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把互为衔接的教育见习、课题研习和教育实习循序渐进地贯穿在师范生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2013年,该校“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技能提升工程”入选教育部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示范项目。2014年,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该校成功获批“民族地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创新实践”项目。
协同创新 引领辐射广西教师教育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还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传统优势,与区内校外单位构建旨在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创新行动的协作共同体,引领辐射广西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如基于“广西‘物理与科学学科’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和“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项目,协同了广西6所高校和40所实验学校,开展优质科学技术教师培养途径的新探索。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师资培养培训集团共联合了24个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及培训机构等单位,开展优质中职师资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十二五期间”,该校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区培计划”、 “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培养工程和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程”(简称“三百工程”)、普通高中教师课程改革培训等项目,共培训教师人数约12万余人。学校积极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以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开展乡村教师“送出去”的送教下乡等培训。
从2015年起该校实施“互联网+双师教学”广西模式试点项目以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组织指导城镇优秀教师连续录课投放视频到乡村学校,以解决广西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优质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该校组织柳州市、桂林市、梧州市、贺州市、玉林市、贵港市、河池市的97位录课教师录制了10个版本的304节课,这些课程资源已投放到82所乡村学校学校的205个班级, 10250位学生受益。目前上传平台的304个视频每个视频的点击率都在300多,视频累计点击率100000。该试点项目带动和促进了广西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让乡村学生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2016年,该校组织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边境县学校巡回讲学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专题讲座,向当地教师介绍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经验。并深入一线为师生上课评课磨课等,指导边境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活动范围涉及东兴市、凭祥市等7个边境县(市)的23个中小学、幼儿园,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个学段的语文、数学等11个学科,送课34节、讲座32个,参与的边境县教师近3000人,直接受益学生2000多人。此探索为深化教师培训模式改革,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提供了宝贵经验,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了教育的精准扶贫。
“欲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求水之流,必浚其源泉”。建校84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始终坚守教师教育使命,弘扬“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校训精神,以“秉承弘文励教传统,根植壮乡基础教育,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为指导思想,确立“顶天立地、合纵连横”发展思路,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教师教育行动,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通讯员: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