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一直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955年建校伊始学校就设立了马列主义教研组,后相继更名为马列主义教研室、马列主义教研部、政治与公共关系学院。2005年,学校成立了全省高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年10月,为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要求,学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了重大的整合,充实壮大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真正实现了学院对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统一管理。
“十年磨一剑”。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一直以“高扬旗帜、传播真理、育人铸魂、不辱使命”为价值追求,十年间取得了一次次跨越式发展和一个个辉煌成就, 2016年获批山东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我们由此撰文记述它的变迁、发展、奋进和辉煌历程。
夯基础促发展 谱写学科建设新篇章
2015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显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在全国172个高校中排名第8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国235个高校中排名第35位。这非凡成就的取得,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强化学科意识,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不断凝练学科特色,提升学科品质,优化学科队伍,构建了合理的学科结构体系,一批批学术人才竞相成长。
学院现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共党史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学)等9个硕士点;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形成了全日制本科生、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200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730余人。学院拥有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设有山东省中共党史重点学科、山东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201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被评为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为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构建了重要平台。
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和导师队伍,是学科得以发展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学科梯队建设作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7人(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16人,博士、在读博士2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1人。学科梯队总体呈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趋势。学院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岗位专家1人、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1人、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获得者1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2人、山东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3人。学院多位教师在国家和山东省学会担任重要职务:全国省属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协作会副会长1人,山东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人,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1人、山东省高校思想教育教学研究会副会长1人。
学院根据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将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列入学术梯队进行重点培养,鼓励和激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外出进修学习,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技能;学院在科研课题申报、经费资助等方面均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促使他们快速成长。2011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团队;2013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近十年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11项;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2项,其中山东省社科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教学成果获山东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梯队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的合理性,形成了一支有潜力有活力有追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师资队伍。
探索教学新模式 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用茫茫的夜色作墨,用疮痍的土地作纸。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写下的两个字——中国!”这不是朗诵比赛,也不是演讲现场,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卫花老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上师生共同朗诵诗歌《青春中国》。在另一个课堂上,纪录片《筑梦路上》的片段同样吸引了每一位同学的目光。
理论性很强的思政课,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上变出了不同的“花样”。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多种尝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模式,打造精品课程,让思政课堂变成了为大学生思想把脉,触及青年灵魂深处的“思想探索之旅”。学院组织师生定期举行“思政课教学改革师生恳谈会”,倾听学生心声,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教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安增教授指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爆炸,在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情况下,思政课教学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再照本宣科地“满堂灌”,教师必须更新理念,教学必须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尝试推行‘专题式教学模式’,强化问题意识,把教材内容转变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专题,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实现教与学互动,教与学相长。”处在思想转型期的大学生更喜欢有活力、风趣幽默、语言犀利的老师,也更喜欢互动形式多样的课堂。所谓的“专题式”教学,需要教研室老师一起研究专题的设置,为专题教学制作专门的课件,精简内容,凝聚话题。老师们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反腐败、房价、医疗改革、城乡收入差距、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和大学生的人生道路选择、自我成长相结合做成专题,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撰写提纲、课堂展示等一系列环节,将对问题的理解通过文字和语言呈现出来。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引导作用,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想交锋与碰撞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曾经抽象生硬的理论,变成了解析鲜活现实问题的锐利武器。这也吸引了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大学的思政课不能像中学一样,只有知识的灌输和记忆,而应当直面当下国内外时局,让大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杨伟荣同学这么认为。
教师对教学的倾心投入,赢得了学生的认可,自己也得到快速成长。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二届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肖芳和马卫花老师获得了12个一等奖中的2个,曲阜师范大学成为全省高校获得一等奖最多的学校。学院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把它作为衡量和提升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先后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先后建成了校级精品课程。
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获2010年教育部“精彩教案”,2012年又荣获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2014年学院的“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儒家文化传承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16年,“李芳云工作室”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