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3日结束的国际海事组织(IMO)货物与集装箱运输分委会第6次会议上,由大连海事大学开发的《固体散装货物安全操作和运输示范课程》顺利通过审议。这是IMO首次开发固体散货的示范课程,也是我国承担的首个IMO全套规则示范课程。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田佰军教授出席会议,并代表示范课程开发团队就示范课程的内容进行介绍并回答各国代表团的提问。
在本次会议正式审议此示范课程之前,IMO对示范课程的内容进行了三轮评审,在今年6月公布的评审结果中,此示范课程全部五大项评判指标均为“Excellent(优秀)”,因此本次会议审议过程进展顺利。
IMO秘书长对此示范课程的开发高度重视,他在发言中说“我很高兴的注意到一个新的固体散货示范课程要发布了。毫无疑问,新的示范课程将提高海员和岸上操作人员的培训标准,为这类货物的安全运输和装卸作出贡献。最近发生的一些易流态化货物的事故提醒我们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为了保证固体散装货物的运输安全,IMO于2008年通过了《2008年国际海运固体散装货物规则》,从2011年1月1日起强制实施。为了便于对各国全面统一实施公约开展培训,IMO决定开发一门与此规则的配套示范课程。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积极争取下,这项工作交由中国负责。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于2018年9月正式接到部海事局开发此示范课程的任务,航海学院立即组织由田佰军教授带领的团队,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缺少参考先例的困难,全力投入这项从零开始的开发工作。
本示范课程的顺利通过,向国际海运界展示了大连海事大学在相关领域长期积累的教学和培训实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IMO事务中的话语权,为服务“航运强国”、“海洋强国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与本示范课程配套的国际海事组织第一次亚太区域培训也将于今年10月在大连海事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