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一:注重规范养成
“周日晚点名制度”、“早操制度”……这些是师范生耳熟能详的规章制度,暂且不论其合理与否,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学校都会针对在校生制定名目繁多的管理规章,面对同样的规章,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对规范的重视程度和侧重方向上。师范院校会特别严格地要求学生学习的规范和对知识的掌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掌握知识只是基本的职业要求,为人师的更高境界则是在精神和品德上成为学生的典范,这无形中要求师范学院极其重视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广西某师范学院毕业的罗同学这样回忆自己的大学:“读书的时候,学校管理确实很严格,每天早上都要按时出操,晚上上晚自习,寝室按时熄灯,一天的生活都被学校安排的很有条理。”这样的生活,很多非师范院校的同学是很难理解的。“我基本上都是早上上两节专业课,下午去图书馆看会书,接着去打打篮球,晚上有两个小时的家教,这学期基本上都是这样过的,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同城另一所综合性大学读大三的李同学这样安排自己一天的时间。
虽然这只是两位同学不同的校园生活状态,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的区别。“师”为教师、教育工作者,“范”为规范、规则。师范生从踏进校门的那刻起,就被灌输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职业伦理观念。教师的思想、行为是学生乃至世人的模范,培养教师,不只是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更应重视师德的熏陶。
特征二;基础学科实力雄厚
在众多师范专业中,基础学科总是最朴实无华却最掷地有声的一枚招牌。具体而言,师范专业的设置多与中小学开设课程一致。青海师范大学的铁生兰副教授认为“师范大学的主要优势和特色是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
这种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封闭培养模式,让师范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了中文、数学、历史学、物理等基础学科领域的核心地位。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难理解,国家大部分基础学科基地班都设立在师范大学。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学基地班,湖南师范大学的中文基地班、生物基地班、历史基地班等。这些基地班主要培养少而精的高层次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学生每年不仅可以享有基地班奖学金,大四还可以优先申请保研。
在师范院校雄厚的基础学科背后,是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师:北京师范大学刘来福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数学值得用一生去追求;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黄璘生教授除了在大学授课外,还经常到各地中学讲学……读大学,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读名师”,师范院校的名师不仅亲自践行教师的职业操守,其钻研学术的态度和为人处事的哲学更是学生的典范。山东师范大学的名气与其他部委直属高校相比尚不够大,但它建校伊始就设立的中文专业,在田仲济、王化学等知名学者的带领下,专业排名一度进入全国前十,名师的作用和威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