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编史,长治修典。日前,一部全面反映云南民族大学建校历程、办学成就和历史经验的《云南民族大学70年(1951-2021)》校史由云南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60万余字的《云南民族大学70年(1951—2021)》翔实记载了1951—2021年间云南民族大学历代学人走过的历史轨迹,展现了云南民族大学的历史风貌、现实状况和灿烂前景,总结了办学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了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律和云南民族大学的优良传统精神,彰显了云南民族大学 70 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一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教育方针的奋斗史,一部各民族师生团结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史,一部特色凸显勤学精业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史,一部民族之花芬芳吐艳傲放高原的人才培养史,一部勇于开拓成果丰硕的教育文化科技史,一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开放办学史, 通篇闪耀着云南民族大学自主创新精神的光芒。纵观全书,史脉清晰,分段科学,重点突出,资料翔实,准确可靠,说服力强,为认识过去、了解现实、展望未来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历史文献,对于揭示规律、激励斗志、启迪后人、培育英才具有重要价值,真正起到了资治、存史、教化的重要作用。
《云南民族大学70年(1951—2021)》的编纂工作,始终是在编纂委员会和校庆筹备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校党委书记陈鲁雁、校长张桥贵多次听取编纂办公室的工作汇报并且作了具体的指示,校党委副书记刘荣、李光明坚持参与指导编纂工作;编纂工作得到了全校各学院、各部门、有关专家和学者的支持帮助,特别是得到了全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以编纂办公室成员的身份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精心审读,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编纂办公室的全体执笔人员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重重困难,加班加点,认真编纂。在编纂工作中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作风,认真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寻访大量的当事人,核对订正了大量的史实。坚持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协调对接,积极主动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特别是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建议,集各族师生员工的智慧,反复修改、精心统稿,从历史进程中依托基本事实进行概括、论述,使书稿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可读性。
在初撰过程中,按照“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校办学历程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为主线,全面回顾办学历史, 总结办学经验,认识办学规律,展示办学成就,进一步凝练办学精神和理念,突出教育史、人才培养史、科学研究史,指导推动建设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事业的发展,继往开来,传承光荣传统,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而奋斗”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秉笔直书;尊重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围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作,区别重大活动和一般活动;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以事带人,人随事出;突出重点,就实避虚;依托现有校史和相关年鉴,进一步增补提炼;文字精炼,结构严谨”的原则,力求使书稿呈现出“以人为本,以史为线,史志结合,展示成就,突破创新”的特点。
《云南民族大学70年(1951—2021)》一书编写时间较为短促紧凑,有些史实和历史文献搜集可能还不够全面,有的事实可能还不够准确,有些成绩可能还有遗漏,特别是由于历史久远、资料缺失等原因,对学校初创时期的开拓者和一些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创新学科开拓者的业绩记述受到局限,稍显简略。所留缺陷者,容修订时再加以完善。
商山恋歌
——献给云南民族大学建校七十周年
(五首)
罗开云
一、 梦圆曲
十年寒窗始成秀,一朝梦圆恰中秋。
莲池仙子舒香袖,商山樵翁献新酒。
得意骄子竞风流,月下欢歌夜不休。
今日初露尖尖角,他日绽放艳枝头。
二、耕耘曲
几度寒暑几度秋,躬耕不辍育新秀。
霜染乌发终不悔,语不惊人死不休。
莫道商山无名流,才遍三迤擎八州。
邀客月下一樽酒,菊前畅饮话春秋。
三、同心曲
翠羽丹霞映碣石,上书八字传真谛。
商山当年呈盛事,师生喜迎周总理。
满园欢声连笑语,石阶并坐情如蜜。
寄语声声犹在耳,民族团结铸国基。
四、雨花曲
校园盛装美如画,喜庆民大满一甲。
北望商山忆莲华,六十春秋留佳话。
年年躬耕育桃李,不觉青丝变白发。
昔日成就当记取,来日辉煌寄雨花。
五、雨花新曲
民大一甲又十年,风雨过后展新颜。
驱雾扫霾化春霖,激浊扬清沐甘泉。
立德树人旗更艳,创优增色谱新篇。
学子欢歌庆盛典,宾朋兴会喜空前。
二零一二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