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稀散元素重点实验室是依托辽宁大学由辽宁省科技厅 2003年11月批准组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通过这一科研平台的建设可以充分整合省内、甚至国内的相关资源,集中力量对稀散元素进行从基础到应用的系统研究,形成一个具有综合指导,又具有技术牵动的“中心”,从而可不断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成果输送于企业,转化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将我国的稀散元素从单纯的资源优势变成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辽宁大学从 1971年开始,在原辽宁省科技局支持下进行稀散元素的开发应用研究,三十年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委基金、省教委基金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60余项,许多成果已被企业采用,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为建立辽宁稀散元素重点实验室打下了极好的研究方向、队伍、成果基础。
特别是1997年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倡导下,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稀散元素研究机构——辽宁大学稀散元素研究所。
由于辽宁大学在稀散元素研究方面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连续8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为国内稀散元素化学研究基地。
2002年学校在国家“211工程”二期学科建设项目论证中,将“稀散元素化学与功能材料”作为辽宁大学理工学科中唯一的一个建设项目正式立项,并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批准。
中央专项资金拨款300万元,辽宁省政府专项资金拨款700万元,共1000万元在“十五”期间重点建设此学科。此项目以新型稀散元素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备及应用开发为主要研究内容,整合、凝练出四个研究方向:
1.稀散元素的分离与溶液化学。主要研究稀散元素的提取、分离新工艺及溶剂萃取热力学。涉及有机合成、化工工艺、物理化学等学科;
2.稀散元素化学与配位超分子化学。主要研究稀散元素各种新型化合物及其凝聚态的结构与性质,为功能材料的开发提供原创性信息及产物。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
3.稀散元素与生命及环境化学。主要研究不同化学形态的稀散元素在食物链及人类生命过程中的分布、转移规律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涉及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
4.稀散元素与功能材料器件。主要研究用于热成象仪与夜视仪的红外光学器件,如用于电子干扰及反干扰的微波管、精确制导器件、纳米级半导体材料等。涉及无机化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等学科。
辽宁省稀散元素重点实验室已与全国重要的 RSE 企业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已与广西中国柳州华锡集团、江西铜业公司、广东岭南铅锌集团、南京锗厂、南京金美镓业公司、广西铟泰公司等国内稀散元素的重要生产厂家进行了多次的合作开发项目研究,并取得许多成果,其中一些成果已被应用于实际生产,积累了较丰富的应用开发研究经验。
我们还与广州有色院、北京有色院等单位合作、规划、设计我国稀散元素资源开发使用的战略与研究项目,对我国稀散元素未来发展的趋势与走向有很好的了解,特别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推荐、由德国联邦科学基金( DFG )资助、重点实验室主任臧树良教授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国际著名的铼化学专家海尔曼教授合作研究四个月,并建立了长期共同合作研究的关系。
这为吸引国内外稀散元素研究专家共同开发、利用我国的特有资源,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与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