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正楷先生于一九六零年从北京四中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大学数力系计算数学专业,当他拿着北大数力系的录取通知书去报到时,却被告之,他被调整到地质地理系了。二话没说,夏正楷提起行李就去地质地理系报到。
与他同时入学的新生中,被调整专业的并不只夏正楷一人,大家全都无条件地服从了组织安排。在那个时代,人们把这看作一件很平常的、理所当然的事。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为建设祖国、强盛民族,都把服从国家需要、把奉献作为自己.
人生起步的第一块基石
读完五年的本科以后,夏正楷因成绩优秀而得以留校继续读研,正当他埋头苦读,一心钻研新构造运动时,文化大革命运动铺天盖地而来,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这个满脑袋想的是脚下这个地球的新构造运动,如何影响了沉积、地层、岩相特征和组合的人,自然无法理解身边的这场文化大革命运动,将会如何影响国家、民族的命运。至于那原本要和导师一起去我国西部,进行南水北调西线勘测选线的事,当然就此搁浅。好在这种日子没过多久,一九六八年他和北大其它专业与“地”字沾边的毕业生,一起被分配到了地质部。
在文革那个年月里,高学历的可不受人们欢迎。去地质部报到时,那里的人明确地告诉他:“我们这儿不需要你们,我打个电话,你还是回北大吧。”
几经周折之后,驻地设在陕西武功的一个地质部门总算接受了他。
陕西武功地处我国秦岭北麓,活动在秦岭区域的这支地质队,原是五十年代那会儿,我国和前苏联合办的两支地质队之一 (另一支在东北兴安岭),业务力量强,作风扎实、严谨,讲究实事求是。
能到这样一个单位来工作,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对于学地质的夏正楷来讲,是挺幸运的一件事,只不过他刚一去的时候,分配给他的工作却是到食堂做饭。
食堂当然是夏正楷所十分熟悉的,在四中上学时他就住校,每天都是在食堂里吃饭,在北大更是天天离不开那个号称“亚洲最大”的大饭厅。只不过从来都是去吃饭,而没做过饭。不过这也没什么,做事认真,善于学习是夏正楷的特点,所以没过多久,他就不但胜任了这份工作,而且得到了好评。
一年半后,他得到了一份相当不错的评语,可以不当伙夫了,而是以技术员身份参与地质队的业务工作。
上山搞野外勘探,长年累月的钻在深山老林里面,风餐露宿,生活艰苦不说,工作还很紧张。文革期间,国家的经济建设陷于瘫痪,不少单位的工作都被迫停顿。但他们那个单位却是个例外,除去每年一次的探亲假,职工能回城里在家休息几天,只要回到队上就要跑野外干活。夏正楷告诉我们,在那几年,大年初一还要上山搞勘探,需要打眼放炮了,就说“这是在欢度春节放炮仗呐。”
由于每天工作的地点要不断变换,勘探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很少干重复性的事儿,所以新鲜事儿常会发生,这正合了当时还是个年轻人,而且生性好奇的夏正楷的意。三十多年以后,提起当年的若干趣事,夏正楷依然记忆犹新。他说:“新鲜的事几乎天天都有,而危险的事也时有发生,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面对面的遇到了一只豹子。深山里头常有猛兽出没,这我心里早有准备,可真碰上了,一时却不知怎样办才好了,只是本能地将地质锤举起,一动不动地与这只豹子对峙着,直到豹子吼了一声,从地质锤上面窜过跑了,我才回过劲儿来。那真是对我胆量的一次考验。”
回想这一段生活,夏正楷认为自己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他强调说:“理论知识要和实践相结合才行,尤其是搞地质的,不跑野外,不进行实地调查,那理论知识再多也是虚的,没有用处的。特别是专业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只有靠长期的野外实践才能培养起来。”在十年的野外工作中,周围同志们团结协作,不计名利,为共同的事业,踏实工作的思想境界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对他以后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做学问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文革的结束,经过拨乱反正,知识分子重新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一九七八年,中科院地质所找到他,想把他调回北京搞科研工作,然而已经成为单位业务骨干的夏正楷,当地领导的当然是不肯放他走了。巧的是这一年研究生恢复招生,而他也符合当时的报考条件,于是梅开二度,夏正楷第二次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回到了北京。
工作十年之后的再度考研,对于夏正楷来讲,不仅是考取了一个回北京的户口,而且更重要的是考取了一个让自己继续学习深造的权利。
令人感慨的是,在这一年里,还有不少在文革中或文革前毕业的四中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生,在 {灰复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时没有报考大学本科,而是直接考取了研究生。夏正楷的二度考研和他们的越过本科阶段直接读研一样,都是把争取学习的权利、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作自已
人生发展的最大动力
十年的野外地质勘探生活,让重新走入北大校园的夏正楷成熟了许多。一九八一年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北大任教。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敏锐地注意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发现,地球的大气圈、水圈、沉积圈、生物圈和人类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全球环境的变迁和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影响,迫使人们要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方法——地球系统科学,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此,他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到环境演变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上。通过对古环境变迁的研究,在宏观范畴揭示全球环境变化的规律,正确地了解它的演化过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这是一个综合了地学、环境学、生物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内容的、受到当前科学界重视的前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