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27日,由平果县人民政府、广西民族大学主办,百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协办,近百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参加的“壮族土俗字习俗与甘桑石刻字符研讨会”在平果县举行,百色学院党委书记卞成林教授率中文系、外语系、经旅系等教师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并代表百色学院在开幕式上致辞。
土俗字壮语称sawndip,意即生僻字或生造字,又称土俗书、方块壮字,它主要借助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进行再创造,是壮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平果县是壮族土俗字习俗流传的重要区域,2011年12月平果县马头镇“甘桑石刻字符”疑似古文字的再现,更是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被称为是“石破天惊”的发现,石刻文的发现对研究壮族土俗字和民族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旨在实施壮族土俗字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推进甘桑古文明及甘桑石刻文的研究。
为加强校地学术研究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卞成林书记代表学院与平果县人民政府签署了“甘桑古文明与甘桑石刻文研究”合作协议。这是百色学院新年伊始和地方政府签署的重要的横向学术合作协议,协议的签订进一步贯彻落实了百色学院与平果县人民政府签署的校地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我校将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内引外联,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壮族土俗字习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的具体指导和对甘桑古文明及甘桑石刻文字符进行全方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