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拟建成具有相对独立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属于常州市科技局领导,由江苏工业学院对其进行直接管理。重点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制,学术委员会负责指导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与目标、制定实验室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审定实验室开放课题年度计划。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实验室的科研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负责实验室科研和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重点实验室由多孔介质环境净化研究中心、能源工程复合材料研究中心、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中心、储能技术研究中心和生物质能技术研究中心组成。中心实行项目管理制度,研究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固定人员以学术带头人和高级研究人员为主,由实验室主任聘任,其他研究人员由学术带头人根据项目的需要自主聘任。
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式运行和管理,向常州市企业和科研单位开放,充分利用平台条件,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和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重点实验室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
重点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建设及执行情况
实验室是从事新能源材料与工程应用研究和开发的科研机构,也是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孵化的基地。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边建设,边开放。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工作,业务上接受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指导。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领导机构,主要职能是决定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课题、开放项目指南、开放课题和评价研究成果等学术方面的重大事宜。学术委员会由在精细化工新技术研究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人员应尽可能地吸收外部门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参加。
实验室注重科研队伍的建设,根据运行和发展需要,保留少量精干的固定管理人员和科研业务骨干,其他研究人员主要根据承担的课题任务进行招聘,以保证实验室的开放和运行。根据实际需要聘任有威望的专家为客座研究人员。同时,国内外学者也可在本实验室课题指南范围内申请开放课题,加强学术交流和指导。实验室仪器设备实行对外开放,提高其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合作。
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工作经历和业绩
重点实验室主任丁建宁教授,1966年3月出生,江苏工业学院副院长、江苏大学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材料摩擦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摩擦学学报》编委、国际刊物《Sensors&TransducersJournal》编委、《现代制造工程》杂志编委、《电子工程师》杂志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与制造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6年~2010年)撰写小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20周年纪念《机械科学20年》编委。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在微/纳机电系统、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纳米摩擦学以及纳米表面工程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主持、参与纵、横向课题23项,其中:国家级7项(含973项目),部(省)级14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篇、EI收录论文78篇、ISTP收录论文11篇,论文被SCI刊物引用60篇次以上;出版专著2部;申报专利13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被评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A类),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丁建宁教授在2008年期间,组织制定实验室建设计划,主持重点实验室管委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活动,并带队与广州能源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积极组织国家、省部级项目的申报工作,关心各研究室学术带头人的科研工作和科研队伍的建设;评估期内主持承担的“”项目获2008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二等奖。承担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1项,常州市工业科技攻关专项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4篇,其中核心8篇;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5人。
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及储备情况
新能源工程重点实验室集中了江苏工业学院多个学科的人才优势组件而成。该重点实验室科研队伍结构合理、学历和职称层次比较高。现有3位博士研究生导师、35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被评为国家百千万国家级人才,1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人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人次被评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个科研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创新科研团队。
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间特别重视学科梯队的建设和优秀人才的培养,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同时选派科研骨干到国外或国内知名院校进行访问和学习,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吸纳年青教师特别是引进的年轻博士加入到实验室科研队伍中,促进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鼓励年轻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历或各种形式的进修,重点实验室利用科研资源优势,积极创造条件,通过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的形式,进行年轻教师在职博士的学历培养。2008年共培养在职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52人,目前在读博士生还有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