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库管理系统
所在地区:类型:性质: 本科 --《点击进入吉林财经大学官网》

历史沿革

吉林财经大学

一、东北银行总行训练班及其沿革(1946-1958)

 

(一)东北银行总行训练班

 

1946年7月,为适应建立东北根据地对大批专业干部的需要,东北银行总行在佳木斯举办了第一期短训班。第一期短训班招收、培训银行干部120名,于1946年10月7日结业。

 

1948年3月,东北银行总行从佳木斯迁到哈尔滨,总行短训班设在哈尔滨市田地街。由章梦生同志负责短训班工作,先后举办第二、三期短训班,每期3个月,共招收和培训银行干部90名。

 

1948年9月,总行训练班建立了以银行业务负责人为骨干的兼职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完成了干部培训工作,扩大了社会影响,开创了东北金融教育新局面。

 

1948年12月,总行训练班随同东北银行总行由哈尔滨迁到沈阳市,训练班设在沈阳市小南门里伪交通银行旧址。到1950年2月,东北银行总行训练班共举办七期短训班,累计培训银行干部1207名。东北银行总行训练班的创建及其不断完善,为实施学校教育创造了条件。

 

(二)东北银行干部学校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初期,为迅速发展金融事业,东北各省、市先后设立银行分支机构,急需培养和充实大批银行干部。1950年3月,东北银行总行决定将总行训练班改为东北银行干部学校,由章梦生同志任校长。

 

干校设有银行专科班、在职干部班和文化速成班。以"忠诚、朴素、精细、劳动"为校训,以东北军政大学创作的歌曲《深入学习,联系实际》为校歌。

 

(三)东北银行专门学校

 

1950年6月,东北银行总行决定在东北银行干校的基础上扩建东北银行专门学校,并拨款东北币5亿元作为建校经费。1950年7月25日,干校从沈阳迁到长春市人民广场银行大楼。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建,9月15东北银行专门学校成立,新中国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在长春诞生。

 

东北银行专门学校担负为全国培养金融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的任务。学校设有专科、高职科和初职科。学校师资力量较强,在统计学教授赵希献博士、信用学教授李德宣等影响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带出一批教学新生力量。

 

1952年10月23日,国务院、教育部决定将东北计划统计学院、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合并,成立东北财经学院。经过调整,原东北银行专门学校的部分教师、职工和专科学生迁往沈阳,并入东北财经学院;在保留部分教师、职工和高职科学生的基础上,开始筹建银行学校。

 

(四)中国人民银行长春银行学校

 

1953年初,在原东北银行专门学校的部分教师、职工和在校的高职科学生的基础,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长春银行学校。校址仍在长春市人民广场银行大楼。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所属银行学校进行调整,撤销了苏州银行学校、山东银行学校、旅大银行学校,将学生并入长春银行学校。195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吉林省分行决定,将吉林省银行干部学校并入长春银校,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了长春银校的师资力量。

 

1957年2月,长春银校由人民广场银行大楼迁到斯大林大街82号。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到195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长春银行学校拥有教职工近200人,在校学生近800人,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一所正规划的中等专业学校已初具规模。

 

长春银行学校的成立与发展,为建立吉林财贸学院创造了条件。

 

二、吉林省第一所高等财贸学府--吉林财贸学院(1958--1966)

 

1958年7月,在中共吉林省委财贸部领导下,成立学院筹备委员会。9月29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吉林财贸学院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长春银行学校停办。

 

学院设有财政、金融、贸易经济、工业品、农副产品、粮食管理、粮食加工、粮食储藏8个专业。其中本科学制3年,专科学制1年;1959年本科学制改为4年,专科学制改为2年。

 

建院初期,学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教员112人。其中,具有社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有:经济学教授袁孟超,毕业于东南大学,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曾任苏联伯力远东边疆共产主义大学教授、中国部主任,上海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教授,来院后担任科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统计学教授王思立,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曾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著有我国第一部《统计学概论》、《数理统计学》,来院后担任统计教研室主任;会计教授余性元,曾任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财经学院教授,来院后担任会计学教研室主任;财政学教授胡继纯,早年留学英国、美国从事政治理论研究,曾任复旦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来院后讲授《财政学》课程。

 

1964年4月,按上级要求,专业调整为会计、统计、财政金融、贸易经济4个专业。从此,确立了学院的发展方向。

 

1966年5月11日学院党委召开会议,学习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紧急通知》。会后,又召开全院大会,传达省委文件精神,动员师生参加文化大革命。此时,财院同兄弟院校一样,"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即将来临。

 

三、吉林财贸学院遭到严重挫折(1966--1978)

 

(一)撤销吉林财贸学院

 

1969年11月,吉林省革委会在"加强战备"、"藏干于民"、"建立农村红色根据地"的口号下,加紧部署和动员全省广大干部插队落户。与此同时,决定撤销吉林财贸学院,动员干部、教师走"五,七"道路,到指定地点插队落户。从12月24日开始,大批干部、教师被迫离开奋斗多年的教育工作岗位,分别到指定地点长白、汪清、敦化、榆树四个县所属10个公社以及分散到永吉、长岭等15个县18个公社,插队落户。

 

学院撤销后,军宣队动员在校的65级学生参加哲里木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1969年11月奔赴农牧区开展"斗、批、改"运动。1970年3月返校,投入"一打三反"运动。8月,65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至此,财贸学院校园除部分教工和少数留守人员外,只剩空荡荡的院落。

 

(二)组建吉林省财贸学校

 

1970年8月,吉林省革委会决定原吉林财贸学院、省财贸干校、省商业学校、省粮食学校、省供销合作学校五校合并,成立吉林省财贸学校,校址设在长春市斯大林大街82号原吉林财贸学院院址。省革委会的决定,给已经撤销的吉林财贸学院及其大批插队落户干部、教师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吉林省财贸学校担负着为全省财贸战线(包括商业、粮食、财政和银行系统)培养新生力量和轮训在职干部的任务。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粉碎。1977年5月,财校党委向吉林省财贸办、省高教局提出恢复吉林财贸学院的建议和要求。同时,学校党委积极引导广大干部、教师努力办好财贸学校,争取早日恢复吉林财贸学院。

 

四、吉林财贸学院恢复与发展(1978--1992)

 

1978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吉林财贸学院。从此,吉林财贸学院获得新生。

 

吉林财贸学院在省委、省政府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历经恢复、发展和改革开放办学时期,逐步建设成综合性财经高等院校,成为省属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恢复后的吉林财贸学院,隶属省委财贸部领导,实行党委的一元化领导。

 

学院恢复初期设有财政、金融、会计、统计、商业经济、粮油储藏、粮食加工7个专业,学制4年,1979年增加对外贸易经济专业。

 

1978年到1982年,是学院的恢复时期,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顺利地完成了财院恢复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1982年7月,78级480名本科生毕业,除金融专业东北三省分配外,其他专业大部分省内分配,少部分上调中央各有关部委。这批学生大多数素质较好,分配到工作岗位以后,很受业务部门的重

校徽、校训

联系方式

地址: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邮编:130117
电话:0431-84539100
传真:0431-84539100

高校搜索

【院校查询】
院校名称
      地区
      类型
院校性质
【具体专业查询】
专业名称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