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是当代大学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明德”一词,语出《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意指良好的德行香盖万物,留芳千秋。《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了解和彰显人性固有的内在的优良品德,通过教育与培养,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并通过个人修身与社会实践,使社会和人都臻于和谐圆满且至善至美的理想境界。崇尚个人修养、注重品行操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当代大学肩负着崇高之德传播并扎根社会土壤的重任,这种天赋之责决定了当代大学必须以“明德”为标准来确立其办学思路。“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符合学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宗旨。明德以立范树标,要求当代大学生彰显优良品德,应为当世树立模范和标准。
“精业”是当代大学应当坚守的品格特性。“精业”具有精通专业、精通业务之意,它是由“业精”一词转化而来的。“业精”出自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在劝人们好学上进。精业与博学是相辅相成的,精业必须以博学为基础,为前提;而博学必须以精业为目的,为归宿。“精业”是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一种发展的求索之境,较之业精基础之上有着更深远的哲学意义。当代大学生追求卓越的品性,要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学术成果,站在学术知识的最前沿,这样的职责和使命秉赋,决定了其必须坚守“精业”的品格特征。精业以利众济群,要求当代大学生精通广博业绩,应为奉献社会、利于天下大众、匡济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