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高性能建筑材料实验室是国内较早开展生态高性能建筑材料研究开发的单位,是学校立项建设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实验室主任为赵顺波教授。
20多年来,实验室围绕节能生态、环保绿色、高性能高效益的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主题,结合国家和省基础工程建设需要,形成了如下3个稳定发展的特色方向:
生态高性能混凝土。以城市建筑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粉煤灰、机制砂、水淬矿渣等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材料,研究再生混凝土、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机制砂粉煤灰混凝土、矿渣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可种植绿色混凝土、节能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
高效预应力高耐久性混凝土。主要从事高强高耐久性混凝土材料,高强高延伸率预应力筋材(钢绞线、钢棒),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预应力锚具体系及防腐体系,预应力张拉技术,孔道成型及灌浆技术等研究。特别是专业特色环形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技术,腐蚀环境条件下高耐久性混凝土和预应力防腐技术等。
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主要从事钢纤维、合成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生产技术、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及其在结构、路面、桥面铺装、堆石坝面板等方面的工程应用。研究纤维混凝土材料在特种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如纤维混凝土离心成型技术及电杆、输水管、管柱、管桩等产品开发,纤维增强轻质混凝土的生产技术及工程应用等。
在上述3个特色研发领域取得了一批自主研发、储备成熟的科技成果。参编国家标准4部,出版专著4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工程建设“鲁班奖”1项,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詹天佑大奖1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优秀预应力工程设计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机制砂粉煤灰混凝土、透水性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离心成型钢纤维混凝土、耐硫酸盐腐蚀混凝土、环形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矾土基均质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多方面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的空白。
本室现有管理人员5名,研究人员19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高工)5名,博士8名。河南省优秀专家2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实验室由实验楼和实验大厅组成,建筑面积1256m2。配备较完备的建筑材料传统测试设备,以及适应建筑材料细观结构及其组织优化等特色研究的高精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