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学生如何答题,尤其是如何回答问答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普遍存在虽然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灵活运用能力较差的情况,特别是在问答题中,不知道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哪些基础知识来加以回答、以及如何回答、如何组织答案的情况。
在以往的历史中考中,问答题往往是要求学生回答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这类题型多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出现,只要学生熟记就能够回答并得出正确答案,例如:“遵义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等。但随着近年来中考命题朝开放式方向发展,问答题已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考查方式甚至有可能从此绝迹。考试将更多地倾向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组织答案的能力,如何“授之以渔”就显得尤为重要。
“逆向解题法”在历史教学中,其实是一种比较容易被学生掌握和运用的答题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通过逆向思维、层层推导去得出结论。下面就中国近代史中两道比较典型的问答题来说明什么是“逆向解题法”以及如何运用。
例题一:“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怎样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初看此题,许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也不知道该利用课本中的哪些知识点来加以回答,但如果学生基础知识稍扎实,很容易知道此题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因此这一部分答案应该是放在本题的结尾处用来点题。在这个基础上,再照“逆向解题法”去逆向层层推导就可以得出本题的答案,即:刘、邓挺进大别山(源于)→党中央的决策(依据)→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因为)→粉碎全面、重点进攻→解放战争第一年的防御作战→1946年6月内战爆发。在组织答案时再按照正确的顺序回答即可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30多万人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国性的内战从此爆发。在解放战争第一年的防御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兵力上升到195万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党中央作出了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决策,并选择中原地区作为突破口。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例题二:“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是怎样覆灭的?”
解答此题的方法同样如此,只要学生掌握国民党在大陆反动统治覆灭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事件,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逆向推导。具体方法如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渡江战役→毛、朱《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蒋介石假和平阴谋的破产→蒋求和声明→三大战役歼灭敌主力。最后按照正确顺序组织该题的答案,即: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精锐部队,使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蒋介石再一次玩弄假和平的阴谋,当这一阴谋破产后,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从东起江苏江阴,西到江西湖口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渡江作战,国民党长江防线顷刻瓦解。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