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的教学无疑应该是最富有语文魅力的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因为急功近利,为了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分数,有些老师在进行诗歌鉴赏讲解的时候就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分注重诗歌表达技巧的解说,而忽视了诗歌本身的阅读和鉴赏。
为什么很多教师把重点放在诗歌技巧的讲授上?这其中自然有老师们的考虑。除了目的上想在短期内提高学生成绩外,也有操作上的安排。第一,技巧是有限的。技巧总的来说只包括抒情方式,修辞,描写技巧,结构上的技巧等几大方面,可以全部传授给学生。如果把重点放在讲解诗歌内容甚至赏析,有的老师会觉得力不从心。首先就是,他们认为诗歌内容的讲解是无穷无尽的,讲了这一首诗歌,那一首还是读不懂。再者认为一节课就那么四十分钟,如果一首诗歌内容讲解再加赏析,再加习题讲评起码要个十几分钟,留给其他环节的课堂时间自然就少了。固然,老师们的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高三复习备考时间紧张,确实需要在短期内收到效果。但是,以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把表达技巧作为讲解重点,考试之后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过分注重诗歌表达技巧的讲解也许并不是一个很可取的方法。首先,诗人写出诗歌,并没有事先打算采用什么表达技巧,技巧有时候和诗歌内容往往并不能水乳交融,成为诗歌的一个审美特征。也就是说能不能打动人,并不在于使用了什么技巧,而在于其情感和语言美。所以,有时候理解起来,确实很难在体味诗歌的时候想到这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再就是,现在很多诗歌鉴赏题目考察重点并不在于诗歌表达技巧,而是在于内容的理解甚至鉴赏。另外,面对诗歌,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内容,感受不到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文字美,对于手法,他们只能是胡加猜测,答题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对于有人认为,讲解诗歌偏重于内容讲解和欣赏,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没有帮助,笔者不以为然。
首先诗歌的理解领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建立在大量的鉴赏领悟之上才可能领悟其他诗歌。如果平时没有在这方面下足功夫,考场上自然不能很好地将诗歌理解到位。
再就是,诗歌也是有很多“母题”的,不同的诗歌,会反映同一情节和同一主题,把一首诗歌当中的情节讲解清楚了,学生再读其他诗歌,当然能够理解透彻。比如《闺怨》中“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中,字面意思基本不用讲解,但是具体内容,我们必须教会学生理解。为什么“忽见陌头杨柳色”就“悔教夫婿觅封侯”?原来是因为“她”看到“杨柳色”想到春光易逝,想到了和夫君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进而想到应该和夫婿在一起共度美好青春年华。学生理解了这些,比如再理解“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时候却要“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原来是要到莲塘之中回味昔日美好时光。以上是典型的闺怨题材,古典诗歌中很多情节都是一致的。还比如诗歌写道“驿站”一般就会表达羁旅之愁,伤春对于男子往往有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感,进而也许会有归隐之意,对于女子则是青春易逝,等等。
我们给学生讲解清楚诗歌的内涵,讲多了,就不愁学生不会理解。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技巧自然要容易得多了,提高诗歌鉴赏的大体能力也是水到渠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