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两千多年前的《易经》就提出了人文的概念:“文明以至,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西方,其拉丁文词源humanitas,意即人性、教养,中西旨意相类。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学,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受教育者以历史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1、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历史史实,用榜样的力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就是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对未知的世界表现为好奇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而历史教材中敢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多不胜数。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把创新榜样制作成鲜活的素材,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其次以评价历史人物的留白艺术为手段,引导学生发展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历史人物的事迹是评价这个历史人物的最基础的标准,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评价。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结合对历史人物的个人见解,并根据自己兴趣所向的不同收集大量资料对人物进行评价论证。给学生留下教学的空白,提供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亲生体验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己去填补历史。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在的创造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更多的学生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2、科学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一种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同时要把这些情感付诸于行动,才会形成个人的品格、个性。这样,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果的、有用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人文情感教育,然而现代的历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的情感,而且还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情感同时也是对真理的情感,是一种理性的、执着的追求真理的体验,就是这种体验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情感。通过科技的进步或落后直接导致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科学的价值和重视科学的必要性。利用历史人物对权威的批判、对真理不断追求的事例来培养学生具备追求科学的品格和思想。
3、公民意识的培养
人不仅是单个的“人”,而且还是社会中的一员,在现代社会中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居民,更应是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公民,所以在历史教育中必须强调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就是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公德意识、人生价值是公民意识培养的三大目标,同时也是我们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勇于承担责任,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培养学生学会深层次的考虑问题,并从国家的利益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在只有自己的世界里,并无所作为的人是渺小和丑陋的。我们要以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所以要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对待自己存在的价值观。
4、美育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欣赏美、感受美,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他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