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五届师德标兵孙诚
实验室里,常看到他起早贪黑、伏案工作的身影。南通大学特聘教授孙诚一直坚守在科研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保持着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不求名利,无怨无悔,以言传身教熏陶和感染学生。
执着的科研追求
孙诚的研究方向包括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分子干预、外周神经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理与信号传递。他对科研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一心扑在工作上,其忘我敬业的奉献精神令人钦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平均每天12小时以上的工作节奏也有了丰厚的回报。孙诚于2012年度及2014年度两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4年,他率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杂志Cell旗下子刊Cellreports上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入选中国科学报主办的“2014中国科学家与细胞”特辑。同年,他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称号,并获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项目资助。
赤诚的教育之心
孙诚始终秉持一颗赤子之心,忠诚于教育事业。他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导师如何指导,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尤其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和导师相处时间长,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个性发展上也很容易受到导师的影响。因此,他非常注重在学生中树立优良的师德师风,他组织学生每周进行文献阅读汇报,并从日常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精读文献,以身作则地参加文献汇报,向学生汇报所读文献内容及读后心得。当学生的科研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他总是耐心安慰,并帮助分析直到问题解决;当学生的工作一帆风顺,变得急功近利时,他总是劝导学生要冷静思考、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开展工作。
倾心“青蓝工程”
孙诚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团结同志,不仅指导自己课题组进行科学研究,也乐于和其他课题组进行交流与协作,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孙诚总是鼓励他们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升自我能力,逐步成为教学与科研骨干。为了更好地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他积极参加学校安排“青蓝工程”结对活动,培训青年教师的科研理念与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科学基金项目书的撰写心得,指导青年教师研究论文的写作与投稿,并对其中的部分项目及论文初稿认真阅读,逐一提出修改建议。他还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角色,安排他们参加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交流教学心得与经验,使他们快速融入并适应高校的工作环境与生活。
孙诚只身一人在南通工作,其家人均在南京,尽管如此,他从无怨言,一心为公。他说,自己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但首先是一名人民教师,而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教师的学历学识再高,也需要正直善良的品格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