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入职门槛。设立职业学校教师的入职门槛,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一定的学历层次;二是文化基础课要吸引优秀的师范类毕业生从教;三是专业课教师要有实践工作经验;四是对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要进行专门的教师职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正如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建议书所指出的:“必须有新的办法培养新教师,要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对21世纪教师资格的要求,要重新考虑,包括校园内的学习和实地工作间的最佳平衡。需要有新的考核、评估、衔接和资格证书标准。”
第三,要加强现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培训。当前,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需要补充数量,但更重要的是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因此,提升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技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现实任务。如果说前两项任务是战略性的步骤,那么,这一项任务则是十分紧迫的战术性安排。
1.对文化基础课教师主要应加强育人能力的培养。由于职业学校生源的特殊情况,帮助职校生重新树立起自信心、重新明确生活的方向、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是职业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常说教师要教书育人,但对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应该说是育人教书,育人是第一位的,教书是第二位的。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许多职业学校教师仍是按照教书育人这个顺序来工作的,有的教师甚至把育人看成是额外的工作任务。由这样的教师把持的课堂就会出现“教师很流畅,学生很惆怅”的局面。
2.对专业课教师主要应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专业课教师也需要提高育人能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因此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浅而易见的道理是,没有高技能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技能的学生。而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恰恰是职业学校所匮乏的。近年来,为了弥补这一“短板”,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要求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每两年要有两个月进企业实践的经历,并把这一经历作为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以及教师考核的必备条件。应该说,这些政策规定的出台是切中时弊的。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教师为什么不愿意下企业?个中原因错综复杂,教师怕暴露自己的短处,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余祖光先生曾说“就是要把他(指职业学校教师)扔到校企结合里面去,扔到企业里面去,出一身冷汗,产生努力的动力”,可谓一语中的。多年来,一些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习惯了学科教学、习惯了灌输理论知识、习惯了在“黑板上开机器”,距离实践技能实在太远了些。教师在课堂上不会出冷汗,因为那是教师的拿手好戏。为什么到了企业就会出冷汗?那是因为理论和实践没有结合。正像一位职教工作者说过的那样:有些教师是假鲁班,培养不出真木匠,假鲁班只会讲木材理论,但自己没做过家具。依靠这样的假鲁班,怎么可能培养出能打出漂亮家具的学生呢?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终归要毕业,终归要到社会实践中去,所以学生终归要“出冷汗”的;而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教师则可以不必“出冷汗”,一直流畅地把“木材理论”教下去。因此,教师“出不出冷汗”、“出冷汗”的多少和学生恰好成反比关系。
优秀的职业学校教师是怎样“炼”成的?是通过较高的门槛遴选出来的,是通过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培养出来的,是通过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出一身冷汗”磨炼出来的,是通过职业学校教师个人不懈追求修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