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中女教师王秀敏的善举引来千名中外志愿者爱心接力
在荣民街口一家食杂店里,从山东日照来连打工8年的孙翠花每天用卖香烟和食品赚的钱拉扯大两个孩子。而在海军广场街道辖区,像孙翠花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有18000多人,超过整个街道常住居民总数的四分之一。年复一年,他们心存改变命运的梦想辛苦劳作着。当生活稍有稳定,他们就会把乡下的子女接到城里读书,在孩子身上延续着他们的梦。但城乡教育水平差距让孩子们一时无所适从,在农村读五年级的学生答城里学校三年级的试卷勉强得30多分,根本达不到入学要求。勉强维持生计的父母也无力让孩子到每小时几十元钱的社会辅导班补习功课。孩子们面临着辍学的境地,城市也面临着增加新文盲的压力。
2004年3月,海军广场街道创办了全市唯一一个为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免费文化辅导的社区学校。7年来,先后有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近2000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里接受了城市文化的熏陶,融入了城市的文明。48岁的35中女教师王秀敏常年义务授课辅导的善举也吸引了上千名中外支教志愿者响应。
为了不让一个打工子女失学,一场爱心接力正在上演……
一个都不能少
23日下午一点半,海军广场街道春和社区三楼的多功能室里传来了英语儿歌声,25名来自安徽、河南等省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社区教师王秀敏的带领下,认真地念着“ABC”。
看着热闹的课堂和孩子们的笑脸,王秀敏坦言,这一幕她7年前想都不敢想。
2001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创建学习型城市,需要一批富有经验的在职教师到社区从事教育工作。得知这一消息,有着15年教学经验的35中教师王秀敏主动提出了申请。然而,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岗位,面对一没经验、二没教材的社区教育,王秀敏最初感到无从下手。用她自己的话说,“当时特别苦闷,好像没有用武之地了,有些使不上劲”。
经过一番认真调查,她发现当时辖区有外来人口近一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600多名,很多孩子由于原籍没有开设英语或开设较晚,无法适应大连学校的教学,辍学在家。
“一方面父母担心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孩子们流浪在街头也是一种不安定因素。”王秀敏告诉记者,2004年3月,街道开设了大连首个外来务工子女社区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费补习英语。按照社区学校与辖区六所中小学签订的协议,凡经社区学校辅导过的孩子,学校都要优先录取,如果学生入学后学习跟不上,社区学校要继续跟踪辅导。
王秀敏说,“当时没想太多,就是抱着一个目标——凡在辖区的孩子,一个都不能辍学。”正是抱定了这种“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社区学校开办7年至今,先后接收辅导了来自全国18个省份的近2000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