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身上有4个肾,前后各两个,只有老婆给的那个肾在起作用。”袁代合笑呵呵地向记者比划他身上多出来的几个器官。
袁代合是长沙县春华镇大鱼中学的数学老师。这位普通的乡村教师,两度换肾,依然坚守三尺讲台。10多年来,病魔与死神如影随形;然而,娇妻相伴左右、捐肾救夫、不离不弃。
10年间,他体内多了两个肾,她少了一个肾;他屡次获得“长沙县优秀教师”、“春华镇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而她只是默默站立在丈夫身后。
“圆规直尺做学问,中规中矩成方圆。陋室旧桌研习题,一门心思育英才。”这首小诗是袁代合18年教师生涯的最佳写照。
“现在我身上有4个肾”
走进袁代合家,浓烈的药味扑鼻而来,80平方米大的房子整洁而素雅。
袁代合,出生于1971年,湘西古丈县人。自幼家庭贫苦,8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拉扯6个子女长大;12岁时独自外出求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常德师专(现湖南文理学院)念数学专业;22岁大学毕业,分到长沙县大鱼中学教书;28岁娶妻生子,正逢事业家庭双丰收时,他被确诊患上尿毒症,后两次换肾。
10多年来,袁代合羸弱的身体状况画出了这样一条弧线:喝中药、做血透、换肾、吃药、再换肾、再吃药……
当初,他月工资不足400元,每个月血透费用在3000元以上,医疗费让他债台高筑。
“有钱就做血透,没钱就硬撑着。”他轻松一言带过那段黑色时光。
刚患病的时日,他特别恐惧死亡:“老婆,我才28岁,儿子才1岁,我还不想死。”每逢听到这些话,妻子罗芳脆弱的心都会猛烈抽搐。每日,体重80来斤的罗芳背着110多斤的丈夫上下五六层的楼梯,穿梭在学校操场、教学楼和传达室之间。大鱼中学的每个角落,都刻下了她驮着丈夫上课治病的沉重脚印。
当时,很多人劝她,趁年轻,另谋幸福。但在她看来,一切都未曾改变。
1999年6月患病前夕,袁代合任一个班班主任,兼4个班数学教学,终于累垮在讲台上,后被确诊身患尿毒症。学生得知此事后大哭不止,自发组织为他捐款,当35班(他当时所教班级)班长满含热泪把一沓零钞送到他手中时,他与学生抱着哭成一团。
“乡村中学,娃儿家里都穷,那点钱太不容易了。”农村学生的质朴把袁代合牢牢钉在那方热土上,这一站,竟是18年。
优秀教师带病教学、爱妻不离不弃的感人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2000年,时任湖南省副省长唐之享、省教育工会主席孔柳华亲临他家,带去问候和鼓励。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2001年4月25日,袁代合顺利进行第一次换肾手术。
手术后,他又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中,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老师,后专教毕业班数学课,大鱼中学中考数学成绩常在全县领先,他功不可没。他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记者看到,一个黑色塑料袋里塞满了他的荣誉证书。2002年,袁代合代表长沙县优秀教师到县教育局开会,他真实动情的报告让县委书记当场流泪。
为了省钱,首次肾移植后,他并未按医生的叮嘱定期到医院复查各项指标。
2006年冬天,由于劳累过度,移植的肾脏出现强烈排斥反应,已严重影响其他生理机能,再次换肾迫在眉睫,可当时家里已穷得揭不开锅。
“如果能用我的肾,就能节省大笔手术费。”罗芳当即想到捐肾救夫,无奈第一次到医院验血,被告知是B型血,与丈夫的血型并不吻合。在2008年底一次义务献血中,她被检测出是A型血,和丈夫同种血型。后到医院复查,夫妇俩的肾配型完全吻合。
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2009年4月7日,袁代合住院准备第二次肾移植手术,肾源来自妻子。手术前两日,他依然坚持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生数学竞赛。
2009年4月21日,夫妻双双走进手术室,手术非常顺利。
生病至今,袁代合共花费40多万元,其中绝大部分资金来自外界的援助。“现在我身上有4个肾,前后各两个,只有老婆给的那个肾在起作用。”至今,他依旧每天坚持服药,他不知道,未来还有多少病痛要去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