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选修课五花八门,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之一。在浙江海洋学院,有一个实用人文课程的选修课群,里面囊括了海洋剪纸、渔民画欣赏与创作、京剧脸谱欣赏与创作、影视理论与创作、古琴、茶道、礼仪、瑜伽、太极拳等12门课程。
学生们通过兴趣爱好选修,并创作了不少作品。食堂玻璃上的剪纸、大屏幕播放的优秀视频都出自学生之手。
下学期,还将有两名大四学生站上讲台,当一回老师。
教务处处长程继红告诉记者,实用人文课程的开发,旨在改变现有大学人文通识课普遍存在重知识与鉴赏、轻操作与技能的现象,强调的是实用性、技能性,重视人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老师的选择,不问学历与职称,“术有专攻,技高为师”,是这些课程的择师标准。
技高为师,有本事都可以站在三尺讲台
人文学院历史系大四学生李彬彬下学期要上的选修课,课程名称定了下来:《古方志地图的数字化重绘》,4节课,8个学时的课程,相当于一般选修课的一半课时,这算是微型选修课了。
微型选修课,是实用人文课堂的又一个创新,发掘某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生站到讲堂上,给同学们上课。
教务处处长程继红说,这是技高为师的一种做法,下学期将有两个历史系的同学首次开选修课。李彬彬是其中之一。他的方志舆图绘制得很出彩,兴趣起源于翻阅《康熙定海县志》,看到这本舟山古方志中有些内容不全,现存的版本为手抄和刻本,由于年代久远破损严重,还有错误,他萌发综合多个版本重绘《康熙定海县志》舆图的想法。
“我并非想让大家都去像我一样做地方志,而是希望以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都能将兴趣点发扬到最好。”李彬彬为了坚持自己的兴趣,发动身边人脉花了不少钱,尽力凑齐各种版本,前后历时两年多。在前期资料积累充足的基础上,花了数个月时间绘制好了一个版本,“我最近收集到了一个更好的版本,得推倒重来了,力求做到更好。”
李彬彬是温州人,他说这么做的目的是在毕业前给自己的大学、给舟山做留下点纪念。他绘制的部分地图已经被舟山博物馆以及舟山名人馆收录。他现在一边忙于绘制地图,一边整理资料备课,课程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电脑数字化应用技巧部分。
课堂内容,由纯理论转向实操
《影视艺术概论》这门选修课,人文学院教授秦良杰开了十多年了,去年开始,他也转型了,他与学校电视台的王利明老师合作开了一门《影视理论与创作》,课堂上不是讲述纯理论文本分析,而是注重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加强了文本制作的内容。
考试的方式也变革了。之前的考试,学生只要写一篇影评就行了,而加入实用人文大课堂后,选修的同学们,有两个作业,一个是自己动手拍一部校园风景画面素材的MV,拍得好的还可以放在学校大屏幕上播放作为奖励,另一个是分成小组,导演、剧务、后期制作分工明确,共同完成一部故事性的10分钟微电影。
作为老师,秦良杰说,改良后的课堂,更关注学生面向就业的竞争力,让学生学习一手看得见的技能,“手机、单反、掌中宝都可以拍视频,文本创作是内核,这是需要学习和实践的,现在各种微电影的竞赛平台很多,为学生们提供了平台”,秦良杰说,他希望学生从网络中脱离,回到现实生活,发现身边的美,学会与人合作,提升协同合作能力,更好的融入社会。“老师也共同参与制作,与学生找到共同兴趣话题,是我最大的教学体验。”秦良杰说。
理工科男生更迫切希望提升人文素养
以秦良杰老师的课为例,选修的同学中,理工科学生占了一大半。
化工专业大三的刘世豪,在老师帮助下制作的一部微电影《遇见•北纬30度之恋》,去年入围了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的提名。
他很喜欢看电影,原本以为拍电影很难,抱着好奇心选修了这门由两位老师共同开设的选修课,跟着秦良杰老师学文本创作,跟着王利明老师学拍摄技巧和剪辑,很快便上手了,他还独立拍摄了一部微电影《最初的梦想》,在优酷网上都可以看到。
有了导演学姐吴琴榜样的力量,刘世豪颇有信心,通过微电影大赛,他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圈内人”,他现在忙着拍一个关于青春主题的MV,“普陀中学的校服已经借好了,拍个MV练练手,明年我就打算拍个长点的电影,至少有30多个人出镜。”他的梦想是毕业后去北京,延续他从选修课上生根发芽的电影梦。
剪纸,也是一种心灵治疗法。港航学院大四学生郭卫强,才学了一个学期剪纸科,就已经能熟练剪出各种造型。坐在记者面前的他,说话声音轻柔,提起剪纸眼睛里放光,“以前我性子很急躁,又没有别的兴趣爱好,接触剪纸后,我变了很多,现在也细心了很多。”让他颇为感慨的是,剪纸老师陈士定是一个普通渔民,总是在剪纸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得传达给他们人生的道理,“他的语言很朴实,用方言给我们讲一些大道理,感觉很亲和,很受用。”郭卫强告诉记者,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拿起剪刀,一剪就是4个小时,剪纸完工了,心情也就恢复了。剪纸是一剂治愈心灵的良药。现在面临毕业了,他也会给同学剪一些,做个留念。
让学生们受益终生的课堂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将健康生活理念贯彻学生心中,实用人文课堂有了“武侠片”,太极、武术、瑜伽进课堂。老师也有不少是外聘的,也有内部发掘的能人志士。
例如,太极拳老师金志高,是定海陈式太极拳健身推广中心总教练,《渔民画欣赏与创作》的老师徐锋,是市文化馆副馆长,剪纸老师陈士定是嵊泗剪纸艺人,《京剧脸谱欣赏与创作》老师是退休的陶根有先生,瑜伽老师卢芬,是学校后勤集团一名普通员工。
卢芬告诉记者,她的课堂上本来有30个名额,6名是男生,还有不少人来蹭课,“我会将受益终生的健康理念教给学生,除了课堂上的动作,还会要求他们做起床功、睡觉前功,让健康的习惯伴随一生。”
其实,实用人文课堂作为教学改革创新,教务处处长程继红的初衷,就是希望让学生提升气质,,过上一种有高雅情趣的生活,受益终生。
记者从海洋学院教务处了解到,2014年首次开课仅有4门课程,116人选修,到第二学期就增加到12门课程,329人选修。
“课程是在不断完善的,本着技高为师的原则,会丰富课堂。”程处长说,现在的学生接受人文鉴赏的渠道太多了,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要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提高人文知识,还要提高以技能为载体的人文能力。所以开创了实用人文课堂,课程总体分三个维度,实用艺术人文,例如微电影、剪纸、古琴、渔民画、脸谱等;实用生活人文,例如茶道、插花、瑜伽、太极等;实用职业人文,例如礼仪、公文写作等。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比如发短信,很多同学疏忽了称谓、留名,这么简单的小事儿如果做不规范,以后职场印象也会受影响。”程处长说。
依托校园美景,打造实用人文教学基地
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成为实用人文课程开发的理念。在程处长的理解中,“一生二”即由一课衍生出二课堂(社团、协会),“二生三”即由二课堂衍生出三课堂(社会课堂),“三生万物”即由三课堂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实用人文应该是一个“连贯动作”,让学生有理论知识,有实操能力,还有社会责任感。
“与其说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水平,不如说是点亮学生兴趣点,释放能量,让学生的一生受益。”提及未来的发展思路,程处长说,高校有四大任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地方服务、文化传承”,实用人文课堂丰富了后三者。
“海洋学院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打造微电影创作基地、摄影基地等高校各类创作基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程处长说,还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下学期考虑向留学生开放选修课,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实用摄影指导老师陈位权告诉记者,他现在着手带领学生关注舟山即将消失的海岛渔农村文化,用影像叙事,拍摄系列专题作为文化传承,也会继续关注海岛风光、海洋美食等系列,打造舟山高校摄影基地。
再往远处说,程处长希望,能将学生爱好的兴趣,发展成为创业的典范,推出一系列实验人文产品,延伸出文化产业这条产业链。
陆平 陈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