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东风渐暖,春潮涌动。“十二五”圆满收官。刚刚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全体师大人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定向发力、积极作为,工作有进展、有亮点、有突破。学校新闻网特别策划《回眸“十二五”》和《展望“十三五”》系列报道,敬请全校师生关注。回首“十二五”成绩斐然,展望“十三五”催人奋进。
“十二五”期间,广西师范大学先后出台了各项管理办法,着力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关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努力将学校打造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头与示范基地。本着“人文强桂”和“科技兴桂”的建设理念,打造各项重点学科科研团队,在文化建设、社会管理、自然科学等领域,不断开辟为广西新发展服务的途径。
高端智库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立足广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基础理论研究、战略性前瞻性预测性研究、舆论引导、决策咨询等职能和功能的高校新型智库。广西师范大学目前拥有的8个省级以上智库建设机构,即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师范大学为协同单位)、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泛北部湾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协同单位参与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桂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地方法治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1个广西教育智库(广西教育发展研究院)。“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3人,广西院士工作站3个,为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广西的医药等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咨询。
横向项目成果获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学校人文社科类横向立项项目数为269项,金额达2927.4万元,与“十一五”相比,立项数增长307.5%,科研经费上涨364.5%,其中10万以上的人文社科类横向科研项目达107项。广西师范大学学者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强力优势,负责论证建设的一批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分别获批准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批示范项目和第二批示范项目。广西师范大学推出了第一期《成果专报》,报道了钟瑞添、汤志华两位教授主持的课题“广西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的专门成果,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区内各地市党委政府及其政策研究室,以及全区县级以上林业和农业主管部门专递,引起了广泛重视。
“人文强桂”建设扎实推进
广西文科中心特色服务团队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教师教育研究、桂林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等主题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其中, “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基地”:“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基地”以“新西南剧展”为抓手,开展大量的抗战文化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话剧<秋声赋>相关系列研究》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确定为自治区2015年度文化精品立项项目,《秋声赋》拍摄成话剧电影,并在桂林举行首映式,这对引导广大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广西高校戏剧艺术教育水平、促进广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服务再上新台阶
依托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紧密围绕广西产业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一是依托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为创新药物的研发以及广西特色植物资源产品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二是依托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生态规划、恢复生态等研究。三是依托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提供良种选育和种植、生态养殖技术、食品保鲜等技术。成功开发推广油茶、银杏、铁皮石斛等经济作物优良品种。四是依托广西多源信息挖掘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桂林市智能检测与自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视频图像信号处理、光机电一体化控制、光伏发电控制及其应用等研发。
回眸“十二五”新闻专题:http://news.gxnu.edu.cn/special.php?sid=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