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学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全院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内涵建设为统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基本办学条件,增强综合办学实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把学院做大做强,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在办好“特色鲜明、质量过硬、省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职院校基础上,为把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
继续坚持以“校企合作为前提,工学结合为途径,实训基地为条件,课程建设为核心,师资队伍为保证”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1.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坚持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机制,大力推进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各专业在“岗位主导·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追求“有效”理念,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专业建设要以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核心,不断探索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打造在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课程开发要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课程标准。每个专业要至少开发1门课程,全院完成40门以上新课程开发任务。
3.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依托河南省豫西高职教育集团这一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双方人员的交流、培训、技术研发、项目合作等,选聘资深的工程师、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建兼职教师队伍,全程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及课程开发和教学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建立更为深入持久、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各专业要结合各自特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继续坚持“2+1”教学模式,全院完成4500名以上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各系部要选好顶岗实习企业,加强学生实习阶段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确保顶岗实习取得实效。
4.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完善现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学院教育资源,积极引企入校,共同建设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实训基地。通过生产产品、研发技术等生产经营性活动,为师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增强实训的真实性;利用其自身创造的经济效益,改善实训条件,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5.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不断强化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规范的监控和教师业绩的考评,严肃考风考纪,转变教风学风。坚持开展说课竞赛活动,完善和落实学生评教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环节上,逐步完善以学院为主体、用人单位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坚持院系两级领导听课制度,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6.增强国际合作办学实效。建立中外合作院校的定期联系和访问制度,拓展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海外留学培训和咨询,努力形成集留学、培训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提高办学效益。国际交流合作学院要努力争取新的招生专业计划,在做好现有学生培养的同时,2011年再招收新生180人。
二、完善招生就业工作机制,做好学生工作
1.优化办学格局,做好招生工作。坚持以高职教育为主体,增加五年制大专、中专、高职教育特色班、合作办学和非学历教育的学生人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完善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全日制高职新生报到5000人以上,五年制大专和中专学生报到350人以上;招收成人和电大学员1700人以上。
2.健全服务体系,抓好就业工作。做好“招生、培养、就业”工作的衔接,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创业和择业教育,使学生能就业、会就业,就好业;进一步加强就业网络建设,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健全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将毕业生起薪和专业对口率作为考核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使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毕业生起薪明显高于其他同类院校;完善毕业生、合作企业回访制度和就业考核机制,回访应届毕业生比例保持在90%以上。充分用好国家有关大学生村官、士官、义务兵、特岗教师、支援西部建设等就业优惠政策,促使毕业生实现多渠道、多方式就业。
3.深化育人机制,做好学生工作。围绕“品质优良、技术精湛”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三育人”机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科技文化艺术节和校庆活动为重点,精心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抓手,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加强校园卫生管理,积极推进学生公寓管理改革,扎实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系列活动,真正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强化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抓好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建立全员参与的学生管理机制。
4.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发挥“奖、贷、助、补、减”的教育和引导功能,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助学金、勤工俭学、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组成的帮困助学体系。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确保学生参加校方责任险的比例达到100%,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