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一门新兴学科,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它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由于它是一门全新的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从教学中,我觉得必须对信息技术教学法进行优化,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果,收到实效。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我对信息技术教学法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优化:
一、生动形象比喻法
比喻教学法,运用一些简单的比喻和贴切生活的例子来讲解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不知道的一些抽象概念和专业名词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把专业的术语,机械的菜单,固定的图标形象化、生动化,及时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
例如我在讲计算机的组成时,把“主机”说成是“总管”,比喻成人的“大脑”;把“显示器”比成人的“脸面”;把“键盘”和“鼠标”比喻成人的“手”和“口”;把“音箱”比喻成人的“喉舌”;把“打印机”比成人的“近邻”。把“磁盘空间”比成“档案室”;把“我的文档”比成“档案柜”;把“文件夹”比成“档案盒”;把“文件”比成是学生的“作文”。它们的关系是“作文”放在“档案盒”中,“档案盒”放在“档案柜”里,“档案柜”放在“档案室”里。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容易掌握,兴趣浓,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文件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的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亲身体验法
亲身体验法就是设计好实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来感受所学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动手来操作,这种方法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更能掌握计算机的知识。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也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主要途径。例如在word中设置图片的大小时,有个锁定纵横比要讲清楚,以前我给同学们形象举例,讲明纵横比的作用,但收效甚微,后来我给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我要求学生:
1、不取消锁定纵横比,设高为4cm,宽为6cm;
2、先取消锁定纵横比,设高为4cm,宽为6cm;
3、先设高为4cm,宽为6cm,再取消锁定纵横比;
4、不取消锁定纵横比,设高为4cm;
5、取消锁定纵横比,设高为4cm;
6、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并给予总结。
通过实践的体验,同学们自己总结出了规律:既设高又设宽,需取消锁定纵横比,并且需先取消锁定纵横比;只设高或只设宽,锁定纵横比。这样实践之后,学生们得出的得论,记忆特别牢固,又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调动兴趣法
俗话云:“兴趣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源”,是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很多集大成者能取得成就,原因也是他们对科学有深厚的兴趣。信息技术这门课,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因为网络那那绚丽多姿、精彩纷呈的网页让学生最着迷。很多学生被那精美的图片,惟妙惟肖的动画给“震”住了,觉得网页制作深不可测。这个学期,我们举办了一个网页制作小组,系统的讲授了网页制作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利用Photoshop制作图片,还可将Photoshop和Flash结合做出动感十足而且非常精美的动画作品放到自己的网页上。通过实践,学生学习了各方面的知识,还拓宽了知识面。有一次,有个学生问我:“为什么Excel使用中出现#####”,我抓住时机调动学生的兴趣,列出如下问题:
1、让学生们自己分析数据计算方法有问题吗?
2、数据引用有错误吗?
3、都没有还可能有什么问题呢?
4、计算一下该数据应有几位数,应占多宽的单元格?
引导至此,同学们已恍然大悟,动手调整列宽了,找到答案的同学有了成就感,并帮助左右同学共同解决了问题。所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知识动力,也能达到优化信息技术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只有讲究课堂艺术,注意不断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始终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临猗三中 陈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