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预报名时间刚刚结束,就有媒体指出,人们考研的动机越来越现实:暂避就业压力、给学历镀金、盼能“再就业”等。
一说到“动机”、“越来越现实”等关键词,往往总会使人和世俗、功利等负面认知联系到一起。不过,在笔者看来,暂避就业压力、给学历镀金、盼能“再就业”等考研动机,不管有多么现实乃至世俗和功利之嫌,只要是依靠自己的踏实付出而非歪门邪道去努力实现,都无可厚非,值得肯定和尊重,值得小心呵护和引导。
应该说,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在去年考研人数止跌回升后,就有学者分析,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加,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有关,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就业压力增大从而催生“考研大军”。看起来,就业压力增大是催生“考研大军”的主要诱因,这可能也是人们对考研大军的考研动机产生“越来越现实”认知的主要根据。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越来越现实”看似世俗和功利,实际上也折射出当事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执着信念。暂避就业压力也好,给学历镀金也好,盼能“再就业”也好,无不蕴含着考生美好的人生期待。而在这美好期待背后的书山学海里的艰辛付出,不应只被冠以“越来越现实”之名。
在某种程度上讲,受现实所迫的“越来越现实”,并非与理想绝缘。有谁能说,在这样貌似无奈和功利的考研选择之中,没有孕育着“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梦想之种?在这一场现实与理想的对话和博弈之中,骨感的现实虽然来势汹汹,但坚强的理想并未缴械投降——理想从未走远,它可能深埋在心田。
从总体上来看,硕士研究生考试30%左右的考录比例,决定了榜上有名的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素养和能力应处在全体考生的前列。换句话说,能够考上研究生的,堪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虽然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别,但人的能力有适用领域不同,所谓“人各有一才”,有的人适合从事技术性的实际工作,有的人适合从事“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研究。后者也许正是这些有幸进入甚至没有进入更高学府深造的众多学子的梦想。
当然,对于那些无志于学术研究、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份工作的考研者或研究生而言,我们无权也没有必要挑剔指责。研究生不一定都要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或都将从事实际工作。近年来国家层面大力发展专业硕士也为此作了明确、正面的引导。
在尊重每一名考生意愿的基础之上,或许更需要思考的是,教育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机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等,如何进一步协同努力,营造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劳动光荣、奉献伟大的发展环境和共识,做好大学生的引导和分流工作,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都能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名牌大学研究生是人才,普通职校学子同样也是人才;坐办公室的白领是人才,在建筑工地做工的农民工也是人才。
至于目前热度不减的“考研热”,我们也没有必要纠结于是现实多一些,还是理想多一些。每一个现实的选择背后,也许都有一颗不为人所知的理想之种。从更大范围来看,“双一流”建设的蓬勃推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无疑需要成千上万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支撑,从这个角度讲,在这场激荡人心的“双一流”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接力赛中,一定少不了研究生的身影。
就当下而言,面对总体上热度不减的考研热,更需要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凝神聚气,大力推进内涵发展,切实肩负起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人才的重任,不断探索改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切实保证和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作为研究生生源供给侧的各大中专院校,也要加大本专科教育改革力度,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加紧密的结合,努力使每一名毕业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人生舞台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