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结束后,笔者从陕西省渭南监狱获悉,渭南监狱自1985年春季开设自考点至今,已整整经历了30载春秋。30年来,监狱举办了59次220余场考试,共开设汉语言文学、法律、新闻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公共关系学、经济学、国际经济法等专业29个,报考总人数累计3917人次,报考单科5659科次,合格单科2181门,共有117人取得毕业证书,其中13人获得本科毕业证书,1人获得“双本科”毕业证书。单科合格率由1985年春季的15%上升到目前的38%,取得了丰硕成果。
陕西省渭南监狱是省内关押重刑犯的高戒备监狱。多年来,监狱重视服刑人员的“政治、文化、技术”三课教育,充分发挥特殊学校作用,在高墙内搭建高等教育自学平台,突出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服刑人员对知识的渴求,实现自己的大学梦。监狱历届领导、干警为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当年的冥顽之徒腐朽化神奇,成为和谐社会里的和谐音符。
服刑人员参加自学考试已成为渭南监狱的一项特色教育改造内容,它不但提高了服刑人员的文化素质,促进服刑人员认罪服法,积极参加劳动,还为新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渭南监狱在狱内开设高自考在全国监狱系统实现了“五个最”:最早设立自考考点、开考时间最长、累计报考人数最多、累计毕业人数最多、最早实现初中学历服刑人员取得大学本科学历。
综观渭南监狱开设高自考经验,该监狱历经30年的探索、实践、完善,使监狱这个特殊场所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日臻完美。高等教育自学体系的形成,近20%的服刑人员参加,大面积提升了监狱服刑人员文化知识层次。同时坚定了服刑人员改造决心,消除了刑满后的迷茫,促进了社会的安定。
狱内高自考“141”模式目前是渭南监狱的精品工程。即办好“一个优秀考点”、“四个服务”到位、建立一兑一的奖励机制。
“1”是办好“一个优秀考点”。从1985年设立至今,渭南监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省、市招生办组织安排下,考风、考纪和考试组织工作一直保持良好,未发生试题泄密、作弊等严重违纪现象,受到省市招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被省、市自考办评为“优秀考点”,2012年被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为“全国优秀考点”。
“4”是“四个服务”到位。
自学考试报名服务到位。统一订阅《自学考试报》,开展高自考咨询,使服刑人员能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及科目。同时,抽调相关人员集中统一报名,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教材发放服务到位。根据需要统一订购教材。历年来为服刑人员购置自学资料48批5000余册、调剂自考书2400余本。对经济特别困难的服刑人员进行书籍打折购买或赠送相关书籍。
考前辅导服务到位。从1992年开始,共组织考前辅导班20余期,参加人员2600余人次。发放各类复习备考资料6000余套。在考前一个月分专业、分批次对参考人员进行一周的脱产集中辅导培训,提供灵活多样的辅导服务。
组考服务到位。监狱以主管改造的副监狱长为考区主任,成立自学考试委员会,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对学员的准考证、有关学籍档案进行统一管理,保证考生顺利考试。
“1”是建立一兑一的奖励机制。严格执行《服刑人员计分考核办法》,高自考专科每过一门,奖励30分;本科每过一门奖励40分;获得一个毕业证奖励150分。
“141”模式的推行,有力促进了服刑人员参加高自考的积极性,在狱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践证明,参加高自考的服刑人员求知欲强烈,上进心强,改造积极,能在较短时间内过好认罪关。
渭南监狱设立服刑人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原陕西省副省长林季周、省政协副主席董纪昌、孙天义等领导曾来渭南监狱自学考点进行视察,国家教委也派员来渭南监狱考点指导工作,省司法厅、省监狱管理局、省考试中心、渭南市教育局、市招办及社会各界多次检查、参观,并题词留言,给予了渭南监狱高自考工作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1996年,中央电视台“神舟一叶”慕名来监狱,拍摄了以自学考试为题材的专题片《特殊考场》。1998年、2000年、2009年、2011年,渭南监狱成功的举行了服刑人员于继新等人的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对于继新予以报道。特别是服刑人员翟晓剑通过第二学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成为西北地区监狱系统内第一个在服刑期间取得“双本科”毕业生。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渭南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竞相报道,将渭南监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宣传推向高潮。
教育改造服刑人员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服刑人员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仅仅是监狱教育改造的一种方法,要让自学考试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高墙电网内不断发展,不但需要监狱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渭南监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朵艳丽的奇葩,散发着醉人的芬芳,不仅给服刑人员带来了希望,同时还给他们的亲人和社会带去了更多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