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植物生产与加工实践教育中心于2011年正式成立。该中心是在80年代农学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名称先后为农学实验室、农学园艺实验室,植物生产实验中心、植物生产与加工实践教育中心。
植物生产与加工实践教育中心采取“校内实践教育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模式,由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育中心成立管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采取中心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中心现有实践教育教师69人,其中专职教师43人(正高8人、副高20人),兼职教师26(正高5人、副高12人),开设校内实验课程46门,校外实验课程20门。
中心校内实践教育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6520m2,仪器设备1545 台套,设备总值2045.70万元。近三年,中心采取自制和与厂家联合研制的形式设计制作实验装置、仪器设备32台套。其中自制无土栽培装置、蔬菜根结线虫数虫装置、植物种子自动数粒仪等小型装置、仪器设备21台套,联合研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水分快速测定仪等仪器设备11台套。校内基地共有面积15000m2,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8台套,总值1033.90万元。中心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现有实验室面积7210m2,仪器设备248 台件,设备总值831.20万元,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1台套,总值517.30万元。中心近五年设备的更新率达到85%以上,实验设备利用率达到99%以上,仪器设备完好率达到99%以上。各类大中型仪器配套齐全、数量合理,能充分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要。
近三年,中心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承担省级以上教育教改项目8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9项及一大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多篇、发表科研论文259篇,发明专利41件,学生发表论文85篇。
近三年,本中心教师主编出版各类教材17本,参编出版各类教材6本;自编实验讲义和教材22本。本中心主编出版的5本实验教材、参编的2本实验指导书被多家学校采用,自编的15本实验教材也被部分兄弟院校参考。中心建有独立的网站(http://zsje.hyit.edu.cn/),实行网络化管理。中心依托的课程建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拥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校级精品(优秀)课程和45门网络课程,建立了良好的网上教学系统,丰富了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
中心不断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运用多媒体、虚拟仿真、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现场情境式教学 即以现场为中心、现场实物为对象、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情境式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应用于作物育种试验布局规划、试验、设计、作物性状的观察记载方法等项目的教学。
项目驱动式教学 在中心实验教学中,突破以课程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局限,采用基于任务的项目驱动实验教学方法,由教师给出实验项目和目标,学生根据任务目标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导入→剖析分解→知识应用→项目搭建→组合完成。
自主开放式教学 实验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指定每3-4人为一个学生团队,教师向学生提出综合实验要达到的要求并提供实验设备、条件,各学生团队自主选题。从实验项目的研究背景、设计过程、考虑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等方面,提出实验项目申请,由教师及教师指导组审批。实验采取开放式教学,做到实验时间和空间开放、实验内容开放、仪器设备开放和材料开放,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由被动变为主动。
科教融合式教学 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把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实验教学,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仪器设备和实验内容,取得了显著成绩。自2009年起,中心按学校规划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走进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触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从中提炼自己的创新思想;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中,完善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典型案例式教学 部分实践课程(农业推广学)开展案例教学,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研讨交流,教师点评和总结,从案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多媒体辅助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以及信息量大等诸多优点,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心鼓励教师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多媒体课件,先后开发了设施园艺栽培智能控制系统、园艺植物病虫害专家系统等实验教学课件120个,制作了教学实验视频文件43个,进行实验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并随着实验项目内容的完善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进行二次开发。
网络辅助式教学
学校和中心建设了资源丰富的实验课程教学网站(图16),充分利用网站资源进行网络辅助教学。师生可通过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实现互动交流、网上实验预约、网上辅导和答疑、网络批改等形式实现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线下和线上紧密结合,提高实验教学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