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上种种,我建议学校的教学工作将重点就围绕“回归”、“发展”和“改革”这六个字展开。
所谓“回归”包涵两层意思。一是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培养人。那么,在教学工作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这方面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根据实际,我们要制定合格人才培养的新标准新要求,解决校园里存在的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彻底扭转学风不佳的局面。二是指要回归“工程”。我们学校的主学科是工科,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原本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工程能力是什么?按照CDIO的体系,就是学生在工程方面的“构思能力、设计能力、建造能力和运行维护能力”,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过去我们的教学不论在知识和实践方面都是片段式和零散式的,形成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知识与能力分离。我们需要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体系,需要将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相互融合,整体设计与实施。过去我们这方面做了很多探讨,如何进一步突出工程特色,学校不仅要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还要为学生更早进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造必备条件。去年底,我曾去国家地震局的防灾科技学院,发现这个学校在利用小学期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上真下了功夫,他们小学期都出系列教材了,这些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所谓“发展”,是指要确立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主体和基础地位,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按照教学工作的规律发展和丰富教育的本真。近十年来,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应付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质量工程以及执行各项新政策;从效果看,这些自上而下的各种“评估”、“工程”、“计划”、“认证”等,并没起到示范作用,至少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许多问题也未能根本解决。我认为教学工作要建设好,要认真研究和思考在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技术情形下的创新发展问题,如实习等实践教学是工科大学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现在因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春节前我遇到一位老校长,问他六十年代大学的学风怎么样,他说六十年代大学学风绝对不是现在的样子。所以我认为,重建大学优良学风应该是目前所有“发展”的核心。当然,学风问题很复杂。一些教师在岗不敬业,工作责任心、业务进取心不强,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上课照本宣科;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教书育人的意识不强。而教风直接影响了学风:部分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少数学生沉迷于网络,考试作弊现象也时有发生。由此可见,教风、学风建设迫在眉睫,许多好传统需要回归和发展。而教风、学风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方面教育所能实现的。但只有端正了教风学风,教育质量才能充分保证。
所谓“改革”,不仅包括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模式的改革,还包括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教学国际化建设等相关内容。最近,在第四届澳大利亚积极心理学与身心健康大会上,国外心理学家介绍了近几年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否定了过去长期认为,人的学习是通过感知、认识、理解、记忆等自下而上的学习通道而实现的,提出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直接影响了人的关注度,同时提出了自上而下的学习通道,并介绍自上而下学习通道的学习效率是自下而上学习通道的10倍左右。也就是说对未来主动追求的心理预判决定了人的学习投入程度,这些理论和研究对我们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改进教学方法,重新规划教学工作大有借鉴。
哈佛大学校长在去年校情咨文中介绍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哈佛最受世界瞩目的课程是经济学,因为有一大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活跃在讲台上;而去年变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是一个讲师上的《幸福是什么》,也就是积极心理学的课程。选课学生特别多,并感觉受益匪浅。后来,我看了课程视频,他们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如何积极生活、保持良好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等,实现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生既提升人文素质和人格修养,又改变了生活态度,国外著名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教育理念值能得我们学习。另外,为教学改革提供政策支持的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行政管理改革等,将在教学工作会议后进一步深化和落实;同时,学校将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制定新的一版教学计划。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已有两届本科生共5600多人,今年将迎来第三届学生。客观地说,宣城校区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摸索中前进。鉴于“办精合肥校区、办好宣城校区”的定位,给宣城校区提几点建议:第一,不盲目照搬合肥校区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争取培养出具有更强职业能力的创新人才;第二,要根据地域特色设置专业,尽可能设置就业形势比较好的专业;第三,逐步形成相对独立运行的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
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教育思想大讨论也将在师生中全面展开。学校希望通过这些厘清改革思路,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打造工大改革升级版,加快创新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建校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