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辽宁省科技厅批准依托辽宁工业大学组建“汽车新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在原高校重点实验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整合科研队伍,并在打造辽宁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背景下建立的。
目前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汽车高强度薄钢板成分设计与轧制工艺过程控制;(2)液态金属结构理论及控制凝固技术;(3)先进结构陶瓷材料;(4)汽车零部件毛坯精化技术。
实验室研究人员总计2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教授11人,副教授8,讲师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0人。学术带头人5人,中青年专家8人。研究人员中50岁以上有5人,40~50岁的6人,30~40岁的9人,30岁以下2人。
形成了液态金属外场处理、计算材料学、先进陶瓷材料研究、金属凝固理论与控制技术、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5个研究团队。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该实验室研究条件已初具规模,占地面积2500 m2,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真空热处理炉、电子拉伸试验机与等离子发射光谱等重点实验设备21台套。
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7项,市厅级项目18项,横向协作项目4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90篇,被SCI、EI等检索学术论文30余篇,发明专利6项。
在用合金价电子结构参数探索结构钢淬火回火力学性能理论计算的研究、汽车用钛、铝、镁合金微结构与性能的价键理论研究、电脉冲改善铝铜合金宏观偏析的作用机理及其对组织性能影响的研究、铝硅合金熔体结构及电脉冲变质机理的研究、电脉冲处理对铝铜合金铸态结构及其耐蚀性影响研究、包晶反应产物侧向生长速度的研究、汽车空调机配件用半固态高强耐热铝硅合金及制备技术的研究、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设计、镁合金板坯连铸工艺与轧制性能的研究、轿车外车身用6111铝合金板的织构演变、A390斜盘组织细化及近终成形工艺开发、对向剪切搅拌法制备铝合金半固态材料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实验室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已毕业博士研究生4名,自己培养已毕业硕士研究生80名,工程硕士研究生5名。
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面向全社会开放;利用实验室经费设立开放课题;可接受一定数量的流动科研人员。
实验室与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日本九州工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国外高校及研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