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经济法制研究中心”是由甘肃省教育厅批准的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围绕国家和甘肃省发展战略,针对经济和民商法学科前沿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法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研究的新型科研创新示范点;是学校学科建设的平台和支撑。研究中心旨在加强优势学科建设,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产出创新成果,形成学术交流开放平台,带动我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创新。
一、总体情况
(一)研究方向
“甘肃省经济法制研究中心”依托省级重点学科民商法学和校级重点学科经济法学,经过长期建设,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和优势研究领域。
方向一:商事立法理论问题研究
本研究方向对企业法人制度、公司资本制度、合伙法律制度、商事立法模式等商事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既有对商法的价值与本体的理论探索,又充分关注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商事活动的实际,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方向二;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本研究方向围绕循环经济法律问题,对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国外循环经济法制保障的经验及启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循环经济的立法保障、循环经济的执法保障、循环经济的司法保障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甘肃省兰州市被国家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背景,对《循环经济促进法》贯彻实施与规范化操作进行实证研究。
方向三:社会保障法律问题研究
本研究方向紧扣时代脉搏,关注学科前沿,依托省级重点学科民商法学,在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的同时,以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基本法律制度完善为研究重点和突破口。
(二)研究团队
商事立法理论问题研究团队有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博士4人;甘肃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人;中国法学会理事1人,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1人,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2人,省人大立法顾问1人,硕士生导师7人。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团队目前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2人,硕士生导师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才1人,省、市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2人,另有多人担任中国法学会及其二级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社会保障法律问题研究团队已经形成了结构合理、整体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
二、主要成绩和标志性研究成果
(一)商事立法理论问题研究
本研究团队主办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和民事诉讼法学年会各1次。近4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在国家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9部;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8项。本研究方向的部分成果在国内处于先进地位,例如任尔昕教授关于《商事通则》立法模式和立法体系的研究,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并被确定为《商事通则》草案的19名起草人之一。
(二)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本研究团队近4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部省级科研项目5项,省高校硕士生导师项目、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5项。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获得省部级教学及科研成果奖5项。先后举办了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年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本研究方向所取得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如,李玉基教授、俞金香副教授等关于循环经济立法的研究,史玉成教授、焦盛荣教授、郭武讲师等关于环境基本法律制度的研究,在各自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社会保障法律问题研究
本研究团队近年来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省部级项目2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项。2005年以来,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本研究团队近年来推出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如赵蓉教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工的角色转换问题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利阙如与重塑、论农民工——都市边缘群体与社会保障地位的边缘化等成果,冯乐坤副教授对我国土地征用补偿方式的反思——一种社会保障的视角,张举国副教授对最低工资立法与就业研究等;结合当前我国正在制定社会保险法的大背景下,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完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理论研究服务于实践,既具理论价值,又具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