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药资源化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云南民族大学,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教育部2006年10月批准筹建的首批委部共建的七个重点实验室之一。
2007年1月,实验室通过了国家民委—教育部专家组对建设计划的现场论证,正式进入建设期。
重点实验室主要以民族药资源的化学基础应用及相关民族医药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整理、保护和利用为研究内容,加强创新性基础研究,同时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新技术、新产品,努力实现民族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民族地区,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重点实验室依托云南民族大学在化学、生物学、民族学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化学与生物学、药学等相关自然学科的结合,与民族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的交叉,已形成了集民族药分离分析、药物分子合成和结构修饰、生物活性研究为一体的民族药资源化学研究体系,以及较为完整的民族药资源人文研究体系。
2007年1月,成立了民族药资源化学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孙汉董院士,成员由国内知名学者组成。重点实验室现任主任为郭俊明教授,副主任陈林教授,办公室主任黄相中副教授。现有专职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副研究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在读博士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4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重点实验室已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学历、年轻化、结构层次合理的学术队伍。
2008年7月重点实验室迁入云南民族大学雨花新校区后,实验室面积大大增加,学校经费投入力度加大,拨专项经费装修新建实验室和购置实验室所需的大中型科研仪器,科研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变。重点实验室现实际使用面积为3100多平方米,此外,已预留建好实验室2000多平方米,共计5000多平方米,为实验室的发展预留了极大空间,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已达1200余万元,主要包括400MHz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气—质谱联用仪、离子色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原子发射光谱仪、多功能电化学分析仪、PCR仪、凝胶图象分析仪等大中型仪器设备。此外,液—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型)、原子荧光分光光度仪等一批价值206万元的仪器设备已经招标购买,正在供货。
经过几年建设,重点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学术专业分布及年龄结构合理、以学术交叉及融合为特色、富有创新与钻研精神的研究集体;随着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逐步扩大,2009年招收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硕士研究生共47人,在校研究生中少数民族学生达30%,培养毕业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民族地区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重点实验室按照“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逐步建立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培养机制,已举办全国学术交流会议1次,协办全国学术交流会议1次,选派实验室人员到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访问进修及联合研究21人次,接待学术交流人员10余人次,对校内外提供开放课题基金24项。
相关链接: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