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有四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历史。
1985年被确定为世界银行第二个大学贷款项目重点支持的实验室,投资近百万美元; 2006年4月通过验收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长安大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211工程”建设资金重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拥有一个占地420余亩,与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共用的车辆和道路施工与养护机械综合实验基地。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实验室的总体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以道路施工机械机群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道路施工机械牵引动力学、智能化道路施工机械与装备、道路施工机械自适应控制技术、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技术、道路施工机械新型材料开发与应用、车辆新能源开发与节能、高等级公路快速养护技术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为我国的公路交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如下:
(1)道路施工机械牵引动力学与优化设计
主要研究领域为:工程机械动态牵引性能研究;地面力学和行驶理论研究;工作装置与介质相互作用理论研究;作业质量控制研究;工程机械动态仿真与参数优化等。
(2)道路施工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技术
该研究方向根据道路施工机械(特别是路面机械)作业特点而展开,主要开展道路施工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智能化道路施工机械与装备、电控泵—马达车辆行驶控制系统、工程机械电液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道路施工机械电子监控技术、道路施工机械静动态应力测试与疲劳寿命评估等研究。
(3)工程材料性能与应用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为工程机械材料性能及表面改性应用技术、耐磨铸铁、耐磨低合金钢、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稀土磁滞伸缩功能材料等。该学科方向开展的纳米结构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复合金属涂层长效防腐体系、稀土磁滞伸缩功能材料等都属于当今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
(4)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与养护技术
主要研究领域为:道路施工机械选型配套、现代机群施工技术、设备资源优化配置、设备作业参数优化、作业质量控制以及车辆运输物流理论与体系研究。
(5)车辆环保技术及清洁能源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为:绿色交通能源与应用基础研究;车辆发动机工作过程优化控制;车辆尾气排放控制与降噪技术;车辆代用燃料发动机研究;电动车辆研制;车辆节能专用装置开发。
上述研究方向,构成了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实验室完整的研究体系,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 实验室各研究单元的构成
和实验室的5个主要研究方向相对应,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实验室由5个实验分室和1个中心组成,分别是道路施工机械牵引动力学分室、道路施工机械机电液一体化分室、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分室、工程材料分室、车辆环保技术及清洁能源研究分室、道路施工机械测试中心。各分室均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素质精良、有能力承担跨学科重大科研项目的科研队伍,专业涵盖道路施工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材料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内燃机、计算机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