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建设运行情况
1.基本概况
为了积极开展白城盐碱地治理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促进白城盐碱地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决策依据,白城师范学院于2007年12月,成立了“白城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中心”。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二五”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本工程中心依托单位是白城师范学院,由地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和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整合而成。同时联合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等组建而成,它是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的产-学-研一体化组织机构。
研究中心总人数34人,其中白城师范学院25人(地理系13人,化学系6人,生物系5人,国有资产处1人),清华大学3人,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研究所2人,白城市国土资源局1人,白城市林科院1人,白城市农科院1人,白城市政府1人。
为加强“白城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设立了3个专门实验室,即“土壤与化学分析、盐碱地治理与作物、地理与生态系统”实验室。投入50余万元购置了仪器设备,依托地理系、化学系、生物系能用于本项研究的实验室及设备资产可达1000多万元,再加上联合建设单位的仪器设备值,总计约2000多万元。
目前已建设完成场地总面积近1000 m2。其中地理楼专用实验室面积200 m2、与地理教学实验中心共用面积300m2、2009年新建实验中心楼与化学和生物共用实验室面积500 m2。在白城市德顺乡英格尔屯建有120亩盐碱地改良水稻种植试验基地,在洮北区高平村建有1000亩盐碱地改良旱田作物种植试验基地。
2.研究定位、目标及学术方向
研究中心定位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以吉林省西部盐碱地为研究对象,围绕能源、化工、环保、农业等学科领域的重大科学理论与技术问题深入系统地研究,面向区域盐碱生态环境与生产实践问题,希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决策依据。
(1)盐碱生态系统的过程及功能
从生态、地理、环境、地球化学多角度和多个水平展开盐碱生态系统过程研究,揭示土地盐碱化成因机制和动态发展演化规律。注重水盐动态运移规律、土壤结构及环境演变机理,以及盐碱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模拟预测土地盐碱化动态,解决盐碱地改良生态地理工程技术难题。
(2)盐碱化学工程技术
从环境化学角度研究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的Ca-Na置换机理,揭示盐碱土壤化学元素迁移规律,注重盐碱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化学毒理性监测及化学元素对土壤结构改良研究,解决化学改良盐碱地技术难题。
(3)盐碱地种植管理与恢复重建理论技术
侧重于盐碱地管理中的关键理论与技术,积极开展适应于白城盐碱地的优良物种选育及高效生产技术研究。探索盐碱化土地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地理学、环境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以及经济有效的实用技术。
从环境植物学角度研究植物生长状况、适宜植物栽培技术及物种选育,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机理。注重植物种群抗性与适应、生产力形成、生物多样性功能、植物元素迁移规律、作物生长毒理性分析,以及无机物与有机物转化规律研究,解决植物改良盐碱地技术难题。
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是工程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老一代专家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科技人员为技术骨干的研究梯队。专业涵盖地理学、化学、生物学、能源工程、热能工程、化学工程、环境科学等。人员总数为34人,其中,其中教授(研究员)18人,占52.9%;副教授(高工)9人,占26.4%;具有博士学位11人,占32.3%,硕士学位20人,占58.8%;55岁以上4人,占11.7%;46-55岁17人,占50%;36-45岁9人,占26.4%;35岁以下4人,占11.7%(表3-1)。
学术团队由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白城师范学院有关人员组成,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名。即许清涛教授负责盐碱生态系统的过程及功能研究、王文举教授负责盐碱化学工程技术研究、高晨光教授负责盐碱地修复与作物栽培技术研究。中心特聘徐旭常院士为顾问科学家,主要专家学者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陈昌和教授、生物化工专家刘铮教授、国土资源专家陈忠轶研究员和林业专家张建秋研究员等。
三、对外合作及开放情况
自2007年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有国内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开展多方位的、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邀请国内、校内的专家进行技术讲座,与众多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或联合研发平台,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项目合作。已选派1名青年教师清华大学进行进修培训,有6人次参加国内重要学术交流,其中其中1人做特邀或专题报告,提高了工程中心成员的科技素质,扩大了工程中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研发工作进展及成果情况
白城师范学院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在盐碱地治理迁与区域生态变化、土壤与化学分析、盐碱地种植管理与恢复重建技术理论,以及相关试验装备及开发、试验方法、产品评价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具备了建设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开发教育厅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条件。
根据我国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优先支持,保障18亿亩耕地,治理盐碱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粮食产量,将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和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口,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新”的战略方针,通过5年的建设,保持区域生态地理环境建设特色,突出我校吉林省西部的松嫩平原地域特色,打造吉林省西部一流人才培育基地特色,在吉林省西部形成盐碱地治理工程技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