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展历程
根据北京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调整的总体部署, 2002年4月,按照“统筹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的原则,整合原实验室,筹建了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
2002年6月原农学系(部分)和原园艺系整合为植物科学技术系,覆盖农学专业、园艺专业、植物保护专业3个植物生产类专业,结合园林系植物学实验室,成立了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设有植物学实验室、植物栽培实验室、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实验室、农产品安全检测实验室、中心办公室等机构。 2004年构建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植物生产类的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践教学和创新实验公共服务平台。该中心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共用实验教学平台,于2007年9月批准为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
2012年3月为了加快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再次对实验中心按专业配置进行实验室整合。整合后的中心设置了农学实验室I、II,园艺实验室I、II,植物保护实验室I、II,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I、II和公共实验室。各实验室设专人负责,分工明确,负责本区域日常工作协调,确保各项措施得以实施。逐步建设了由专业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田间试验室、重点实验室和校外综合实习基地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
目前,实验中心现有面积7146平方米,现有设备总值6075万元。另有实践教学基地352.6亩,其中日光温室11栋,共5280㎡,塑料大棚12栋,6000 ㎡,田间教室14间,360㎡,果园90亩,大田240亩,陆地蔬菜16亩。近三年来,学校累计购置仪器427台,投入购置费600余万元。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3194件套,其中10万元以上设备 102件套。
2.实验队伍
中心现有专兼职教工71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1人,讲师及实验师19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73.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3人,占中心教职工的59.7%,硕士学位教师23人,占中心教职工的31.9%,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达91.4%。中心现有博士生导师(联合招生))4人,硕士生导师45人。享受政府特贴专家4人,北京市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9人,人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6人,北京市师德标兵3人,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1人,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1人。
自2007年9月以来,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丰富的教学研究成果。2008年,园艺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园艺品牌专业骨干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农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普通昆虫学》、《普通植物病学》和《园艺植物育种学》等课程先后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中心成员在各自的教学和研究领域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研究成果。“面向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改造植物生产类传统专业” 和“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两个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地方在京农林院校与中央属农林院校人才培养共享机制创新与实践”和“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创新体系与京郊大学生村官培育长效机制研究” 两个项目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三年来,实验中心围绕都市农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作物学、园艺学和植保学三个一级学科,拥有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果树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师资队伍强大,科研设备先进。实验中心人员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强有力的支撑和提升了中心的实验教学水平。实验中心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30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4项;近三年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EI收录论文67篇;出版专著1部、地方标准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培育新品种13个;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3.实验教学定位
遵循学校都市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植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先后两次调整了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优先和倾斜发展实验实践教学,压缩理论教学内容,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了植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中心成立以来,整合学校实验教学资源,集中投入建成了以北京农学院植物生产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平台,逐步将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进行剥离,改变围绕理论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的传统做法,围绕学生动手能力、科研素质、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整体设计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实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课程教学相耦合、单独组织实验教学的教学体系;根据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需要,集中空间和仪器设备建成包括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实验教学和学生创新研究的硬件支撑体系,理顺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学校制定了面向实验实践教学倾斜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了面向植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专项投入的长效机制。
同时,依托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契机和我校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学科基础优势,与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和完善实验教学投入和运行机制,加强开放性创新实验条件建设、优化实验教学队伍,进一步完善实验中心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保证实验中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上述建设,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力度。
4.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2007年以来,中心紧密围绕都市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整合校内外资源,创建了适应都市农业需求的植物生产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建设由专业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田间试验室、重点实验室和校外综合实习基地构成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实验室和大学科技园田间实验室主要承担本科生第1-5学期的实验教学任务;重点实验室和校外综合实习基地主要承担本科生第6-8学期的实验实践教学任务。
(2)构建了四年不断线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学期,认知实践训练,以参观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增加感性认识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主,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第二、三学期,以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第四、五学期,以专业课实验、综合技能训练为主,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第六、七、八学期,以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专业实习为主,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5.改革管理模式
实验中心实行由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中心设主任1名,由院长担任,统筹教学、科研和重点实验室等相关资源。中心常务副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兼任,另设中心专职副主任一名,负责中心的日常运行。实验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都有专人管理,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执行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
实验中心充分整合大学科技园、学科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校内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在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区等校外资源,打造都市农业实验实践共享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首农集团、顺鑫农业集团、中央批发市场、金六环农业科技园等33家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形成了校校、校企、校政合作的人才培养共享长效机制。
6.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依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和《北京农学院实验室工作条例》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特制定了《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办法》、《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实验守则》、《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安全制度》、《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药品室安全制度》、《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安全培训制度》、《北京市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关于实验室卫生管理的规定》等十四项管理规定。从而使实验室工作人员、教学人员和学生职责明确,有章可循。
自2009级学生开始,实验中心对学生进行相关安全制度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