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1934年7月,冰心、郑振铎、顾颉刚等七、八位文化名人组成考察团,从北京乘火车向西去包头,沿线进行文化考察。他们第一站到宣化,考察游览了古城胜迹,撰写了观察入微的游记式散文和日记,让后人得以知晓那时古城的景物风貌,其中也有对直隶五师校园的记述。我们特地节选相关内容刊发,以飨读者。
晨八时左右, 坐人力车入宣化南门,即昌平门。城系明洪武二上十七年(1394 年)所筑,历代都经重修。城门两旁有石刻门神,城门上的铁钉悉作覆钟形,城墙上还有石刻的厌胜小儿,和顶着石盘的小猴,为他处所未见。我们穿城经过钟楼鼓楼和最繁盛的大街径出北门。一路最使我感着有趣的,是大道两旁的行人道上,有沟,沟中有小泉流,经过家家门前,小孩子在沟中濯足,小女儿在沟中洗衣,既方便,又清雅,亦是他处所无。宣化城内男女在盛暑均着“腰褡",和南方人所着的“兜肚"正相反,“腰褡"是保护后背“兜肚"保护前胸,大约是塞外风劲的缘故。
出北门,登城头之威远楼,药王阁,均系明代建筑。相对有镇虏台,高4丈,穿洞而上,四顾苍茫。 台上有匾,书“眺远”二字,此台为明嘉靖甲寅年(1554年)所建 ,有明代碑记。 楼名“威远" ,台名“镇虏”,可见明代的胡人已逼近宣化了。
再向西北便抵龙烟铁矿。矿废置已久,办事处仅有守门人,门外堆积着未敷设已生锈的铁轨。此矿在民国十年,本为官商发起合办,炼砂处在石景山。矿质甚佳,每日可出铁砂数百吨,以时局不靖,停顿有年,极为可惜。今夏在张家口开的“开发西北协会"提业之中,即有开发龙烟铁矿一项,希望不久可见诸实行。
自此而北,经过瓜田和小林,涉过小小的浑泉,便到北山脚下。山下有天主教的修道院一所,清雅宜人。有阍者带领参观 据云院长姓吴本院修道者有60人,都是西北各省来的。大堂中有神座,四壁挂着14幅中国画的耶穌圣迹, 并附以诗,系北平辅仁大学陈君所作。
出修道院,踏着乱石上了北山。山顶有恒山寺,系明代建筑,已颓废,墙壁都无,仅有前殿一一安天殿和后殿一一子孙娘娘庙尚可进人。下望宣化全景,历历在目。山前葡萄园极多,葡萄是宣化的名产之一。
回车上午餐,餐后3时许又进城,上了城中央的镇朔楼,本是鼓楼,明正统庚申(1440年)御史罗亨信建,今改为民众教育馆,图书尚多,秩序亦好。对面是清远楼,明成化壬寅(1482年)御史秦绂所建,楼高三层,本是钟楼,颇见颓敝,正在修理中,不能上去。
次到北门一清真寺,寺中有初级小学校,由教员领导参观,据云城中回教徒有数千人,学生都是教徒子弟。瞻仰大殿时大家脱履入内,洁无纤尘,殿中红柱整立,挂着玻璃灯,极为美观。
又到甘霖桥东的朝玄观,清因避康熙讳改称朝天观。观内驻着军队,外殿已改为习艺厂,内殿楼下亦成为存储处,楼上规模尚具,殿旁有明代碑记。
自此又到城西北的玉家花园,又称介春园,系清守备玉焕功之别业。今已荒芜,而轩阁墙上尚有石刻,假山,鱼池,石坊,小桥,布置楚楚,具见当时匠心。芍药栏中,所余已无可观,小桥边匠人正砍伐着一株古柏,旁有小儿女围观嘻笑, 似不生盛衰之感 !
介春园至虎溪桥第五师范,即古之弥陀寺,所谓之“先有弥陀后有宣化"者,即系此地。按弥陀寺本建于元代,历代均曾重修,今殿宇已荡然无存,只在操场北边,仄小的茅亭之下 ,尚矗立着座高伟的铜佛,高约两丈,重4000余斤,为明宣德间(1420 年)造。据第五师范校长张君说,铜佛腹中本有些珍宝和元代纸多,均遭了劫,所余纸钞少许,在民初曹锟时代,运到保定陈列,迄未运来,今已不知去向了。
校园中有葡萄数株,结实累累,古者已有60余年,葡萄架的结法,如倒置的雨伞,伞柄向上,这样一枝一叶,悉受阳光,是园艺家所当效法的。
晚七时二十分离宣化,八时半到张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