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本心理辞典,即在自己的内心中对生活、人格等一些重要品质即定义和认识,如自信、独立,责任、勇敢、友谊等。而每个人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决定着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取向和生活方式。
为什么有些人越活越糟糕。因为这些人的心理辞典中的词汇全是些消极错误的定义。为什么有些人越活越糊涂?因为他们心中的心理辞典,就是模模糊糊、含混不清的。
晓云是位大学生,家住乡村的她来到大都市上学后,常常为自己家里的经济能力比不上城内的学生而感到自卑。她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就装作家境很富裕很宽绰的样子,把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一点钱,用来买高级化妆品和时装,请同学下馆子,甚至显得很“随便”地借给他人。这样在经济上晓云日益显得捉襟见肘,而在心理上她却并没有自信起来,反而有一种越活越累的感觉。
晓云找到我进行心理咨询。我建议她编一本自己的心理辞照,对生活和人格干的许多重要品质,进行一下认真准确的定义,据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我建议她就从“自信”这个词开始。
我向晓云指出,为怕别人看不起而故意“装富”的行为,显示了你内心中对“自信”的错误定义。自信是相信自己的因在价值,自己看得起自己,而不是怕他人的非议,特别是一些外在的条件如渴望他人的承认。晓云领悟后,渐渐活得自然了,放松了。真实了。
过了一阵,晓云对我说,自信就等于外向,而自己在班里显得过于内向,在公众场合下不敢大胆发言,与人交谈言语不多,还特爱脸红。为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晓云故意装得很外向,和同学大声地说笑,大侃特侃她并不擅长的话题,甚至有一次和男生赛起了喝酒。但这样做后,晓云仍没能自信起来,只觉得内心愈加空虚、对自我更加地茫然了。
我又和晓云一起分析道,自信并不是某种固定的外在形式,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自信并不等于能说会道,内向也不等于自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如果你不否定自己,不否定自己的所谓内向,悦纳自己,踏踏实实地在学业上努力,真实友好地做人,多多培养生活的爱好与情趣,提高自己不怕失败、不怕否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渐渐地你就会开朗起来。如果你只是在外在形式上去装得很自信,而此种行为的动机正是出于对自我的否定,那么你能真正自信起来吗?
晓云听后眉宇舒展开了:“我懂了,自信是对自己能有一种基本的自我接受、自我悦纳的人生态度。”
又过了半年,晓云发现班上许多生都谈起了恋爱,而自己却没有得到任何男生的青睐,于是她认定是自己的相貌比不过班上所有的女生,她又为此自卑起来。
对此我向晓云指出,自信是一种稳定的、内在的人格品质,它是没有攀比性的。如果某个团体中、在某个外在指标如相貌、金钱、分数处于领先优势的地位而获得了自信,那么在另一个群体中当他丧失了这种领先优势后又该如何呢?“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我们的自信是通过将别人比下去、压下去而获得的,那么这种自信是暂时的、脆弱的、不稳定的。我说晓云你有你自己的人生优势,你有你难得的优点,如努力、踏实、真诚、友善、聪慧、善解人意等,如果你将之发扬光大,你也会显示出你独特的人生魅力的。
从此以后,晓云对自信有了一种客观全面准确的认识,她的人生质量也在不断渐变并最终质变着。她学习成绩拔尖,多次获得奖学金;她体育运动成绩优秀,被选拔参加了校田径队;她和同学关系甚好,在同学中颇有人缘。毕业后她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而如今呢,她又有了一位情投意合的男友。
看来,对于那些想全面提高自己人格和心理品质的人,给自己编一本心理辞典,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心理训练方式,其过程可概括为:
选择一些自己想提高的人格、心理品质,或是人生和生活中重要的品质,如自信、乐观、责任、勇敢、友谊、热情、聪明、独立、果断、自主等,罗列在一个本子上,然后根据你的理解,分别给这些词汇下定义。
随时补充、修正、完善这些词汇的定义,这一工作可通过下述三种过程完成:(1)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2)看书学习;(3)与人交流、向人请教学习。
重复上述工作,直到你对所下的定义感到满意和完善为止。
作为一个对未来怀有梦想的年轻人,你应该尽快建立起一本这样的心理辞典,它将是你获取成功与幸福的一本难得的人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