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26日,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学校召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部署会,“两学一做”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校党委号召学校广大师生党员,要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为根本任务,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全体党员积极行动,自觉投身“两学一做”活动,以实际行动争做合格优秀共产党员。为推动“两学一做”活动深入进行,学校将陆续推出“两学一做”系列报道,力争在一定程度上打响学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品牌,扩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把党的形象树起来,使党的旗帜飘起来,促进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快速发展。
想成大师,先成“仁师”
——记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党员教师张泽鸿
(大通社记者 向凌萱)张泽鸿,男,安徽桐城人,197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现任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人文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2015年10月由海峡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特聘为两岸国学书院副院长兼美学部主任。
“坚持”似乎贯穿着每一个成功者的成功之路。一个人为什么不普通,想必必定有与普通人不同之处。”而张博士,最大的特点就是他有着自己的信念。有了信念,有了理想,有了坚持,张博士才走到了今天。科学研究都表明,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需要坚持21天,那么,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和教学生涯中,坚持自己信念和理想的张博士,实在是有许多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地方了。
知行合一,争做优秀共产党员
无论是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还是作为一名21世纪的人民教师,张泽鸿博士始终秉承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宗旨。严格的要求着自己,不仅仅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教师职业规范,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平时的工作中,更是能自觉按法律法规办事、按制度办事,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善于敏锐洞察新的形势,把握时代的脉搏,自觉锤炼,不断增强做好教书育人的能力。而每个学期都会有3至4个活动日,大家进行自我点评时,我们的张博士总是第一个自我批评,第一个对自己制定目标任务和整改措施。而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更是严格要求的好典范。他总是能自觉按法律法规办事、按制度办事,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善于敏锐洞察新的形势,把握时代的脉搏,自觉锤炼,不断增强做好教书育人的能力。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他的积极参与,深入学习党章党规,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在各个方面,张博士都当之无愧的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张泽鸿博士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仍然要一如既往地以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坦诚做人、认真做事,不断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践行师德规范,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工作,勇于担当,在学校创建综合性大学的实践中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厚积薄发,潜心科研成果丰硕
马云所说“成功的人,总是比普通人多一份坚定。”成功的路途总是布满荆棘,张博士虽然是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校前即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可是谁知道,这位坚持自己梦想的博士,也经历过迷茫,经历过质疑。早在2001年刚本科毕业的张博士,想接着读完硕士进军博士学位,就遭到了家人的不理解,可是张博士还是继续坚持着梦想,尽管考硕考博之路不是一帆风顺,但张博士从未轻言放弃。苍天不负有心人,张泽鸿终于得尝所愿。在读硕读博的期间,他天天泡在图书馆,以致于他读书所在的大学图书管理员都成了他的朋友。几年来的苦读,为他日后的科研之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经历了种种磨练的张泽鸿博士来到我校后,在短短4年时间里,先后在CSSCI和北大核心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完成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2项,主持完成市厅级项目2项,参与完成襄阳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研究项目1项,参与编撰襄阳市“十三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项目,可谓硕果累累。张泽鸿博士取得的这些成绩获得了校内外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先后两次被评为美术学院先进工作者,年度考核连续几年为优秀,荣获襄阳市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第五届美术与设计大展银奖、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张泽鸿博士在科研方面的刻苦钻研和孜孜不倦精神在 2015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在之前他有两次成功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的经验,但2015年他的选题是在哲学美学领域,竞争激烈而且历年立项课题屈指可数,他最初的选题是定在“现代新儒家方东美的美学思想研究”这一方向,但相关成果已很丰富,如何找到一个创新的角度来撰写申报书,成了一个难题。2013年就开始撰写申报文本,经过两年的深入调研和不断修改,反复推敲,最终将申请课题题目确定为《中国美学域外传播中的方东美经验及其意义研究》,2015年2月,课题组根据最终确定的申请题目对申请书进行了详细修改,呕心沥血,历尽辛劳,终于赶在申报截止日将课题申请书提交给学校科研处。接下来就是近3个月的忐忑等待,6月初终于见到了国家社科规划办的立项公示。当科研处老师通知他课题获得立项时,他平静地说:“没啥,幸运而已!无论成功与否,科研之路还得继续走下去。”其实他对记者坦言,这些成果的取得,正是自己多年的勤奋和积淀所得。
他就是这样一个淡薄名利、心态平和的人,正如他在2015年学校科技大会上的发言所说:“高校教师要以理想信念来引领学术,以学术研究来推动创新。”他常常告诫自己:“不要把项目课题当做唯一的追求,而要看作是科研事业的一个副产品和衍生品,没有学术信念支撑的科研活动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没有意义的。”诚哉斯言!
甘于奉献,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在张博士的字典里,学生既要成才,也要成人。
张泽鸿博士虽然科研任务繁重,时间宝贵,但他始终铭记一个大学教师坚守讲坛的神圣职责。从教十五年来,他先后讲授美学原理、书法、现代文学、西方文论、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艺术美学、影视美学等课程,他这些年厚厚的手抄讲义垒起来有1米高,而张博士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文化素养高,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秉承了师者的高尚品质。张博士为社会培养出的人才不计其数,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如今的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人生道路光芒四射,有的成了当地重点学校的校长继续为社会培养人才,有的继续攻读着硕士博士,有的成为了当地的政府官员为百姓排忧解难等等。
而来到湖北文理学院工作4年来,他也继续为之努力着。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4门专业课,授课对象1000余人次,教学工作量达1000多课时,还积极参与各类教学实践评比和教学竞赛活动。
在当今大学课程很少满人的情况下,张泽鸿博士所上的每一门课,学生们都奇迹性堂堂满员,甚至一些外专业,甚至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慕名而来旁听。。这都是因为张博士的积极备课,激情讲授,科学引导,循循善诱,效果良好。张泽鸿博士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乐于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在教学之余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张泽鸿博士参编大学文科教材《大学美学》、《影视艺术鉴赏》、《大学语文》、《文艺思想家评传》等4部,获得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次、荣获优秀党员1次。
张泽鸿博士乐于助人,关爱学生,在学生考研和就业时,不仅主动给予应试辅导和就业指导,还常常为学生推荐考研导师和介绍工作。张泽鸿博士所带的历届学生,有成功考取国内名校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的,也有到国企就业的或自主创业的。他还将一腔热情和关怀之心延伸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学生中间流传着他的一句他自谦的口头禅:“我可能永远成不了学问上的大师,但做一个生活中的‘仁师’还是有希望的!”记者问及他是否真想成为大师时,他朴实地一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要想成为大师,得从‘仁师’做起!”
张泽鸿,是我们身边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党员教师,可他始终坚守信念,挚爱着教学科研事业,默默地在湖北文理学院创建综合性大学的征途中贡献着聪明才智,在隆中山下铸下了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