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民族大学_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 线上棋牌平台官方版 
hk星空体育

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民族大学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一、实验室的基本概况

1.实验室的历史沿革

动物遗传育种学国家民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西南民族大学始于20世纪50年末、经历了50多年的动物遗传育种学研究,并于1980年建立的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6年经国家民委和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2009年通过验收。该实验室和学科1987年开始招生以牦牛为研究方向的动物遗传育种学专业研究生,1990年动物遗传育种学被国家民委批准为重点学科,1997年被批准为我校校级重点实验室,1999年动物遗传育种学被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批准为重点学科,2001年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室被批准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实验室,并对外开放运行,2000年和2003年分别增设了生态学、遗传学专业研究生点。

2.研究队伍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30人(教授12人,副教授10人,讲师2人,高级实验师3人,实验师2人,秘书1人)、流动研究人员12人。其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博士18人,硕士5人。实验室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遗传学、生态学等3个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近60名。

3.实验室负责人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吴常信院士、教授。

实验室主任:钟金城博士、教授。

实验室副主任:江明锋博士、教授。

4.实验室组成

实验室以牦牛等高原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并结合本实验室长期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学科发展趋势,设有以下4个分实验室:

①分子遗传学实验室

主要进行高原动物遗传多样性和种质特性、起源与演化、品种分类,以及遗传资源数据库和基因库的建立,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为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②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实验室

利用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高原动物优良品种(或类型)形成的分子机制,绘制影响动物品质、遗传抗性、生长发育、繁殖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基因网络,阐明调控重要经济性状表型的分子机制,为高原动物品种的可持续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③细胞及胚胎工程学实验室

主要进行高原动物的发情控制、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性别鉴定、胚胎分割和保存、体细胞克隆等方面的研究,为最终建立高原动物繁殖理论和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④现代动物育种学实验室

集成高原动物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和分子标记研究的结果,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抗病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建立适合于高原动物育种的现代育种理论和技术,并积极开展高原畜牧生产体系和畜产品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5.科研条件平台

具有从事动物遗传育种学、基因组学、基因工程学、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生化遗传学、繁殖生物学等领域研究所必需的实验条件,现有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

6.研究方向

应用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青藏高原的动物遗传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其主要研究方向为:①动物遗传多样性及保护研究;②动物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学研究;③动物细胞及胚胎工程学研究;④现代动物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

二、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进展

1.研究方向的形成与发展

实验室立足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遗传资源,结合国家需求和国际相关学科前沿的发展态势,从学校学科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近5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为实验室研究方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①遗传多样性和种质特性研究

实验室建立以来利用现代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对牦牛、藏黄牛、藏山羊、藏绵羊、藏鸡等高原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并建立了高原动物遗传资源数据库和基因库,为保护青藏高原特有动物的基因资源以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已经成功的建立了牦牛初乳阶段乳腺(近4000个克隆)的抑制消减文库,并进行了代谢通路分析,得到了牦牛初乳期乳腺特异的表达谱。今后拟全方位地对牦牛、藏黄牛、藏山羊、藏绵羊、藏猪、藏鸡等高原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特性进行研究。

②品种和品质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利用现代遗传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了牦牛、藏黄牛、藏山羊、藏绵羊、藏猪、藏鸡等高原动物的起源、演化和分类,探讨品种(或类型)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对牦牛、藏羊、藏鸡等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微卫星序列和多种分子遗传标记进行了系统研究。对这些物种的起源、分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发表大量相关领域的文章。并系统的对九龙牦牛的肉质、麦洼牦牛的乳腺、牦牛的抗逆基因、藏山羊产绒性状相关基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这些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前期专项、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③青藏高原家畜生态适应性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实验室开展了牦牛、藏绵羊等青藏高原地区家畜生态适应性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如牦牛对低氧、严寒等高原特殊生态环境适应性的分子机制研究,已经克隆了牦牛的血红蛋白、EPO等多个与低氧适应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分析了牦牛肌肉、心脏、肺、脑等组织中基因表达与低海拔动物的差异,发表论文8篇,为彻底搞清牦牛低氧适应性的分子机制和开展高原医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④现代动物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

集成高原动物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和分子标记研究的结果,应用分子遗传学、分子数量遗传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了功能基因、微卫星DNA、RAPD、RFLP、AFLP等多种分子遗传标记多态性与牦牛生长速度、产乳量、乳脂率等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探讨开展牦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途径和方法。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高原动物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全基因组选择、杂种优势预测和育种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最终建立适合于高原动物育种的现代育种理论和技术提供了基础。

⑤细胞及胚胎工程学研究

实验室应用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内分泌学、繁殖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高原动物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牦牛的发情控制、体外授精、胚胎移植、胚胎性别鉴定、胚胎分割和保存、体细胞克隆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建立了牦牛快速繁殖理论和技术。这些项目得到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等项目的支持,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⑥高原畜牧生产体系研究

实验室努力通过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的综合研究和集成,在高原动物选育及先进科技应用的基础上,建立适应高寒草地生态条件,具有高产、高饲料报酬、高商品率的高原动物生产体系,改变高原畜牧业生产的落后状态,使牦牛、藏羊的生产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更好地为“牧区、牧民、牧业”三牧和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服务。实验室在2007年川西北雪灾过后,迅速申报了四川抗寒保畜恢复山羊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得到了科技部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专项的大力资助。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为灾区山羊生产的恢复和重建科学的畜牧生产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持。

⑦高原家畜产品的开发利用研究

实验室根据高寒草地畜产品的特点、特性和生产的季节性,利用现代畜产品加工技术,对高寒草地家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技术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地方政府等的科研资助,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中。实验室拟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发出优质、绿色环保、营养丰富并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进一步提高高原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2.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近3年来,承担了“抗寒保畜恢复山羊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年)、“九龙牦牛肉质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2007年)、“乳腺杂交瘤细胞系的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睾丸特异乳酸脱氢酶C基因的选择性剪接及其功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年)、“西南地区牦牛乳自发脂解作用的机制及其对牦牛乳膻味形成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年)、“若尔盖高寒草地不同退化阶段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指示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8年)、“草地藏系绵羊肉用性能的遗传调控与营养代谢研究”(四川省重大应用基础,2007年)、“牦牛乳脂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基因网络关系研究”(四川省青年重点,2009年)、“提高牦牛主要经济性状生产力的生物学基础及分子机理研究”(四川省应用基础,2007年)、“牦牛抗逆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分析研究”(四川省应用基础,2007年)等科研项目53项。

中国棋牌完整版游戏官方网站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