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期间就获得了浙江省会计信息化竞赛一等奖,2008届会计(税务方向)专业毕业生屠华锋目前身兼两家公司的总经理职务;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先后攻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课程,2009届会计专业毕业生王丽丽现已成为省内某公办高职院校教师;坚持参加自学考试攻读本科学历,2010届会计(税务方向)专业毕业生徐林伟相继获得浙江工商大学管理学学士、浙江大学经济学学士和浙江财经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后又通过注册会计师专业阶段考试,成为青田县交通发展有限公司会计主管……近年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商职院”)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越来越好,70%的学生毕业3年后升任企业的业务骨干。
近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7%以上,专业对口率超过80%,用人单位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在就业艰难的年份里,浙商职院会计专业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就业答卷。不仅就业质量连创新高,该校的专升本率和专本衔接自学考试率也始终站在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近5年来共有400余名学生通过报考普通高校专升本被相关院校录取,每年考取人数分别占报考人数和毕业生人数的90%以上和13%左右。每年录取新生中有200名左右学生报名参加财务管理专本衔接自学考试(与浙江工商大学合作),在校期间同时学习专科、本科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在毕业那年同时取得专科、本科学历证书。
对此,会计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优秀教师、浙商职院副院长谢国珍教授说:“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向更高专业层次发展,让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拥有会计类岗位的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证书或企业认证证书。我们在强调学生练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他们成为成绩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财会人才。”
作为省级示范专业和优势专业,浙商职院会计专业拥有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不仅是全省高职公办院校招收会计最多的专业,也是师资实力最为雄厚的专业。“成绩和历史没有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桎梏,我们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求找到一条最适合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路径。”谢国珍说,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顺着自己的兴趣特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财会类岗位,是财会金融学院一以贯之的追求。
大专业小方向分类教育
给学生以道路和梦想的选择权
每天早起先晨读半个小时英语,是小陈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尽管只是大一新生,但小陈对自己的要求却很严格,想在3年后参加专升本考试的她,从现在起就为着更好的职业未来勤奋努力。在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会计专业,英语底子向来不错的小陈,已经开始自学涉外会计方面的知识。“等大二选择专业方向时,我想选涉外会计方向,因为现在线上线下的跨境贸易都很火爆。”小陈说,可以将专业学习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她以后的学习劲头会更足的。
全面启动会计大专业招生,到大二时再进行专业细分方向选择,浙商职院会计专业在今年秋季招生中作出大幅度调整,将“大专业小方向分类教育”从小范围试点向全学院普及推进。“其实专业细分方向上的分类教育最早要追溯到2004年,那时我们在传统会计专业招生的同时,试点招收了企业税务方向的学生,到2014年又招收了涉外会计方向的学生。”财会金融学院副院长李传双教授说,因为有部分企业反映学生的专项技能不到位,面对比较高精专的问题常显吃力,所以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过很多有益尝试,除了在招生环节增加专业细分方向招生外,还从2013年起尝试在大二学生中抽选学生组建注册会计师方向的教学班。
提及实施分类教育的初衷,李传双表示,会计涉及各行各业,不同行业企业对会计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不尽相同。在对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过程中,企业提供了不同会计岗位的核心技能要素,“来自小方向分类培养的经验和来自企业的反馈声音,都给了我们一个信号:细分专业基础上的分类教育势在必行”。
办学问计于企业,也遵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一进来就分方向的做法有点近似“盲选”,而今年采取的“大专业小方向分类教育”则将选择细分方向的时点放在大二,给学生腾出一年缓冲期,让他们在会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初步掌握会计思维和方法,之后再结合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会计专业有哪些细分方向,将来所面对的是怎样的工作环境,如何找到自己的专业兴趣,浙商职院从新生始业教育开始就全面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定期地邀请优秀毕业生和行业专家进校讲课、指导,还会在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为期3周的专业实习,切实体会会计各岗位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
此前,学生徐静芳就和其他11位同学一起,到杭州万恒会计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3周的专业实习。从简单的粘贴原始凭证到逐渐学会做账、扫描、开红字发票,他们接触了很多在课堂上没有接触过的知识,对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有了直观感受。“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挫折,但是我觉得工作着很快乐,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拔节成长。”徐静芳笑着说,专业实习开阔了她的专业视野,了解到专业学习与企业工作经历是自身专业水平提升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这宝贵的实习体验让我更加明确了日后的专业方向选择,现在我要先储备起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的确,无论是职业生涯教育,还是企业实践体验,都将成为学生在大二选择专业方向时的重要参考。2004年开设企业税务方向,2013年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2014年开设涉外会计方向,今年又新增了会计信息化方向,浙商职院给学生提供的专业方向选择更多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空间也相应拓展。在浙商职院,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选择涉外会计,计算机技术过硬的学生可以选择会计信息化,喜欢与财税打交道的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税务,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注册会计师。李传双表示,4个专业方向并不完全应对就业,该校更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大一学年宽基础的会计专业教育和之后两年细分方向的专门化教育,浙商职院致力于为学生搭建起金字塔式的会计知识技能体系,既有利于学生具备在不同会计岗位间迁移发展的复合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在某一细分会计领域做出杰出成绩。基于这样的总体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培养任务,浙商职院会计专业重新定义人才培养规格、调整专业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形成了大专业、小方向、分类别、多模式的新型人才培养格局。
为重新定义人才培养规格,该校会计专业多次组织校内外专家召开专题论证会,不断细化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招生、培养到升学、就业,进行了整体设计与规划。一方面,该校与浙江工商大学等本科院校合作进行专本衔接试点,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专升本升学考试,专升本录取率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另一方面,该校鼓励学生提高自我要求,从会计从业资格证到初级会计师资格证,再到中级会计师资格证和注册会计师资格证,逐个啃下这些“硬骨头”,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力。
在2013年的初级会计师考试中取得全省第九名,学生王俏敏俨然成为不少同学眼中的“学霸”和“偶像”。不过在王俏敏看来,既然选择了注册会计师方向,努力去收获一本本资格证书就成了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虽然考证的难度很大,但是学校对我们的辅导和帮助也很大。”王俏敏感激地说。
原来,浙商职院会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对资格证书的考证辅导,将考证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要点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当中,将学习与考证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会计岗位与专业资格考试要求,该校积极构建“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真正达到“课证融合”,实现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我们还在‘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制度’3门课上试点‘以证代考’制度,规定只要学生考取了相应的资格证书,就可以不用参加期末考试。”财会金融学院党总支书记何荣华副教授说。
在这样浓郁的学习氛围里,会计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时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就达到了55%,远远高于同类院校及社会考证的平均通过率。该校还鼓励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向更高难度挑战,例如对在校期间顺利通过初级会计师资格的考试,学生给予学分或奖学金奖励等。“所以我校每年近200名报考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学生,通过率在55%以上,最高曾达到过86%。”何荣华说,金巧慧、周秋琴、应丽娜、张晓勇等一批学生通过在校期间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加上后期努力,毕业2~3年后就获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学生施阳飞注会“会计”单科成绩取得了89分,这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一个很高的分数。
完善各细分方向的课程结构,使之更契合不同细分方向的应用型财会人才培养,浙商职院会计专业的教师们与行业企业的专家、骨干会计师共同讨论岗位核心技能、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编写校本教材,形成了具有各自专业方向特色的多元课程体系。“办税岗位要求员工掌握应纳税额计算能力、涉税业务核算能力和纳税申报表填制能力,因此我们将这些能力培养都融入‘税收实务’课程中,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李传双表示,该校要求各专业细分方向在重构课程结构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养成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并及时引入财政、税务部门新出台的政策规定和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该校会计专业创新以“岗位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认证课程+创业课程+第二课堂’”为主体的“1+6”课程体系;各细分方向有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更符合专门化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且有利于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模拟教学等新型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学、做、测、评”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