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一次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某知名企业人事总监抱怨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招进来好用,但普遍缺乏后劲”,引发与会企业代表的共鸣。该人事总监进一步解释说,高职毕业生与以技能“熟练”见长的中职生相比,在专业视野、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是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在企业能够胜任不同职业岗位的根本原因;与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学生就业时的岗位能力匹配度高,短时间内也能有一定的创新,因而深受企业欢迎,并在整体上形成“高职生比本科生好就业”的笼统印象。但在两三年以后,高职生的“冲劲”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学生会趋于平淡,不仅在技能上“熟”不过中职生,在持久爆发力和创造力方面与本科生的距离也逐步拉大,既是自己职业成长的缺憾,也容易成为企业最不满意的抱怨。
高职学生“冲劲”不足,值得我们探究。从企业用人方的需求来看,他们或希望员工成为顶级的技能标兵,或希望员工成为创新能力强的研发能手,从而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适应能力能够经久不衰,而恰恰在这两点上,高职毕业生都不具备优势,甚至是普遍的“短板”。
有专家曾针锋相对地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明显高于本科生的事实作为依据,对此提出质疑。来自企业的解释则是,高职生在专业技能方面虽然未必比中职生强,但肯定超过本科生;而在创新研发能力方面虽不如本科生、研究生,但又肯定比中职生强,因而他们求职时在不过分考虑就业质量的情况下,可以兼具中职生和本科生的优势,从而导致相对“容易”就业。事实上,在很多企业,当技能型操作人才非常紧缺之时,不少高职生客观上被当成中职生在“屈就”使用;而在本科生的用人成本普遍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下,在很多研发要求不是很高的企业,不少高职生则被当成本科生在“高位”而“廉价”地使用。显而易见,这两种状况都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这就必然引发我们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反思。毫无疑问,高职毕业生如何使用,学校肯定做不了主,自有用人单位会量才使用。但在人才培养问题上,高职院校则很有发言权和主动权,完全可以通过改善人才培养定位、提高育人质量来引导企业的“人才消费”。对于以追求效益为主要特征的企业来说,科学使用各类人才也是其重要的考量指标,因而我们完全不必担心用人单位会糟蹋了高职人才。
现实的问题是,高职人才培养如何定位?我们应该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他们具备什么样的核心能力?
最近一段时间,伴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深入落实,提升棋牌网页游戏平台 吸引力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而在中高职生源都比较堪忧的大势之下谈论吸引力问题,更多的声音都倾向于抱怨职教缺少“立交桥”、“体系”不够完整。言下之意就是中职生拿不到大专文凭、高职生读不到本科学位,才是职教缺乏吸引力的根源,并由此推出“中高职衔接”、“四年制本科”、“专业硕士”等热门观点,似乎不这样做就解决不了职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