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进程中,教育界越来越达到了一个共识: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要实现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美”就是指教学的艺术性,这几乎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保证着教学的成功。因此,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追求的是以莫大的魅力,激发学生想学、爱学、乐学的求知欲,吸引学生愉快地迈进科学的殿堂,乐而忘返,迷而不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种牵人情思、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给学生以审美体验,激励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投入整个学习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显示出一种综合美,那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启发诱导的哲理美、绘景状物的多彩美、时空变幻的流动美、视听转换的主体美、容貌眼神的亲切美、服饰教态的自然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无不产生一种教学魅力,使学生获得一种审美享受,而愉悦地投身于对科学的探求。教师只有善于创设这种“教学艺术场”,才能完成育人育才的重任。在这里,我们重点谈论一下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情感性。情感性是教师引导作用的首要特征,教学过程中,情感性则表现为教学艺术性,因为教与学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情感沟通,情感交流的关系。以情激情,以情感为纽带,才能沟通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功能。阿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情感的形象来思维。”情感培育的教学,就是艺术化的教学。
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干枯的说教,只能导致教学的失败。“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这正表明情感性成为教学艺术的核心特征。激情导入,储情于胸,情文并茂,融情入理,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教学艺术确乎是以情感沟通诱导学生进入思维王国的艺术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一、 用“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爱”, 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关爱所有的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他们之间是平等的,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
“目以传情,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传递成功希望的情感信息,教师要恰当把握无声的语言目光的运用,捕捉时机,适时向学生传递信息,进而给以激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例如,在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我们就应及时地用目光鼓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要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更是促进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很多学生在作文中都能展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封闭的心灵在作文这个平台上得以释放,平时压抑已久的情感尽情地流露于笔端。学生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渴望与人交流的,所以语文老师更应该抓住大好时机,敞开心扉与孩子们进行心灵对话。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为教师所拨动。学生对教师的爱心感受越深,对教师也就越加信任,对教师的教导也就越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 完善自我,用形象魅力吸引学生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对青少年的影响要比他人的更大、更广、更深远。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边有几百双精细的、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注视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对年轻的心灵加以如此深远的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形象魅力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灵魂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教师的仪表与风度、知识与才华、品格与修养往往成为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仪容整齐、端庄大方这些表层因素乃是先决条件。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知识追求中的竞争日益加剧,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学生更偏于“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多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不能死守三尺讲台,一手捧书,一手捏粉笔,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要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疑难,朗诵课文分角色表演等等。还应不断地求知,丰富自己的学识,渊博的学识不仅能增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它还象一条无声的指挥棒,吸引学生把对教师的钦佩转化为实际行动,在不知不觉中也主动去求知,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还需要努力养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这些无疑都成为教师形象魅力形成的关键。
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才能以不可抵御的力量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三、 领情入境,让学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就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意义。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电影、绘画、音乐、朗诵等艺术手段,创设一个自然和谐、有利于身心开放的“心理场”,以情激情,以情传情,以情动人,激发并保护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学生进入“妙悟”的自由状态,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课堂教学中营造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都处于蛰伏状态,怎样才能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新课导入。或创设一种情境,或渲染一种气氛,或播放一段音乐,或竞猜一个谜语,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学生激发兴趣,丰富想象,受到情感熏陶。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课堂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神奇的极光》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里面一些专用术语和极光生成的原因及极光的形象都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校诱思实验教师就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声、光、影等手段,将词句融进课件之中,使学生对极光的形态特征、生成原理领悟得更深、更透,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抽象变成了直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通往深层的生命结构的审美活动,完成从教学关系向审美关系的转化和升华,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掌握教学艺术,加强情感教学,真正激发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我们会发现:情感,让我们的教学如此美丽!
南阳市第八中学 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