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铃响,所有学生都把作业本交给老师,课结束。
期待教学跌宕起伏、峰回路转、高潮迭起的人要失望了。
渴望课堂活泼热闹、激情四溢、动人心弦的人要叹气了。
这是一堂没有任何“花样”的课:多媒体只是简单地出示文字内容,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静悄悄地看书、做练习,即使是在“更正讨论”环节,也井然有序。如今常见的小组讨论不见踪影,学生的学习紧贴课本而没有任何其他“探险”,没有热闹,没有激动。课堂似乎平静如水。
这是一堂与时下许多“新课堂”、“新教学”格格不入甚至相互抵牾的课。
这只是永威课堂的一个缩影——从小学到高中,从文科到理科。课堂的结构、程序与刘晓书这节课基本相似。
而正是这样的课堂,改变了永威,创造了奇迹。
它的奥妙在哪里?
课堂头1分钟里的“玄机”
颠覆!
刘晓书及其他永威老师的课.颠覆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惯常的认识!
我们认为,课堂是要讲的,没有老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
不!永威人说:课堂要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不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
我们认为,先有老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教是课堂的主旋律。
不!永威人说:先有学生的学,才有老师的教,学是主导课堂的一切。
我们认为,教是为了不教,教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永远不放心学生成了我们的心结。
不!永威人说:不教才是教,永远坚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时刻警惕老师的教变成越俎代庖.才是教育的真智慧。
我们认为,课堂主要是让学生去理解知识,至于运用、练习更多地是课堂之外的事。
不!永威人说: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相当的练习,就很难说理解得多好,更谈不上形成能力。没有运用,教学就是失败的。
刘晓书这节课忠实地体现了这些“教育信条”。45分钟里她的讲解大约只有六七分钟,她把时间都留给了学生自学、练习。课堂的起点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要求自学。学生的理解、练习产生错误时,首先不是老师解疑释惑,而是请别的学生更正、讨论。她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做练习.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至少独立做了2l道题,其中有4道还经过全班讨论。
老师不过是课堂的影子,而且是自我极度克制的影子。
这就是永威人的教学革命!
这就是蔡林森经过20多年探索实践、在洋思中学开花结果、又在永威不断丰富创新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所呈现的“另类”课堂风景!
什么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不是字面上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具体说来,它一节课的经典模式大概分为4个模块8个小环节:辅助环节(约1分钟,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即学习目标、出示自学指导)→先学(约15分钟,包括读书看书、检测练习或提问)→后教(约10分钟,学生相互更正或曰兵教兵、师生讨论)→当堂训练(约20分钟,即完成作业)。刘晓书的课大体是这一经典模式的再现。
当然。因学段、学科、课型的不同,这一经典模式可作变通处理,比如小学,永威摸索出了“四个一”:看一看(即自学)、做一做(即检测)、议一议(即后教)、练一练(即当堂训练)。再如语文和英语,因为教学目标与理科相比更为多元,就变为“分散学分散教”,即学一点、教一点;再学一点、教一点,一节课一般要进行3轮“先学后教”,最后才“当堂训练”。毕业班其是线上棋牌平台网址 前的复习课,才去的则是大循环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第一节课读书(即自学),第二节课考一考(即检测),第三节课更正、讨论(即后教)。但不管怎么变通,都没有超出这一模式的基本构架、理念。
有人惊讶了:按照这个模,教师岂不是太省事了——在课堂上只要讲解几分钟,甚至有的就只讲4分钟!
上课就是让学生自习,就是让学生做作业,还要教师干什么?
问得好!
蔡林森20多年心血的结晶,当然不会是看上去这么简单。
他的门道,必须钻到每个细节后面才能看清楚。
先钻进“辅助环节”吧。
不要小看这1分钟,永威的课堂之所以能够留给学生大量时间自主学习,就是因为在这里做足了文章。
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一环节至少要花五、六分钟,乃至十几分钟。比如语文,“一上课,老师先要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介绍主题、作者生平、揭题,接下来可能还要范读课文。十几分钟就没有了,学生就是坐在那里听。”蔡林森说,“这是浪费。比如时代背景,有的可能学生在历史课上就学了,你再介绍不是重复吗?又如课文主题,学生只要把课文读通了,自然就会知道.你一上来就讲,他再去看课文有什么意思!”
对课堂浪费1秒钟都深恶痛绝的蔡林森,决绝地把这些环节一刀砍去。“一上课,就直接引入课题,出示目标,出示自学指导,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
这里最重要的是出示好“学习目标”。“教师只有把目标写准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方向。”然而,许多老师并不懂如何准确制订目标,只是“糊里糊涂上课”。
怎样才能制订好“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