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礼学”运用到德育工作中的想法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最近几年学生不文明、不理智甚至违法的行为日益增多,轻浮、狂躁、功利的心理表现明显,这些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巨大隐患,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重视国学教育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地位。最近听闻一些学校也开设了国学课程,足见是应时、应势而生。国学的核心价值即为和谐,特别是其中的礼学既涉及规范制度又关联德行修养,恰好符合目前的德育形势。在此种情形下,对学生进行“礼学式”德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中国古代的“礼学”是一种精深细致的学问,大致可划分为四类:礼经学、礼仪学、礼论、泛礼学。其范围之广,要义之精,非我辈所能全面领悟的。在此,仅凭对泛礼学的粗浅认识来谈礼学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礼”就是制度、法律、规范、纪律。
古代的“礼”即为社会的典章制度。“礼”本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宗教仪式的产物,后来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如夏礼、殷礼、周礼。到封建时代,“礼”进一步演化成为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社会关系规范和准则。古人经常教导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而“礼”的规范不断地被法律化、条文化,成为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则,最终成为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后汉书.·陈宠传》)如果有人胆敢无视“礼”,甚或违背“礼”则必会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古代社会因为有“礼”的存在才有了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维护了统治阶级的通知,保证了等级社会的发展。
而现今,我们所提倡的“礼”远非鲁迅眼中“吃人的礼教”。它已经去掉了陈腐、糟粕的外衣,变成了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制定的或将要制定的各种制度、法律、规范和纪律等总称。遵纪守法,既是保障个人和他人权利的需要,也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因而,必须让学生充分理解制度、法律、规范、纪律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之上,再进一步去解释、说明各项具体的内容。现实中学德育中,往往是省略掉了阐释必要性和合理性这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多是频繁的颁布各项条规。例如:学生不允许……,不准……,严禁……,如果违反,将……。这样带有强制命令的词句很容易引起学生莫名的反感。不妨换种方式,比如:每个学校都会有“不准打架斗殴”的纪律条款,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学生打架斗殴的法律视频资料或者讲述一个真实案例,让学生自己感受在不理智的情况下打架给学生自己、对方、家庭所带来的伤害。这样要比简单的说教更直接、形象和深刻,从而真正理解“礼”即制度、法律、规范、纪律等存在的必要和合理性,真正体会到“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内涵。因而遵循行为规范就是“礼”。“礼者,天地之序也” (《乐记.乐论》),人人克己守礼,就可避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通过“人和”来实现社会的和谐,校园的和谐。
二 、“礼”就是伦理道德、品性修养。
“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亦是“成人”的重要条件。
为了让人们“知自别于禽兽”,“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礼记"曲礼》)可见,明“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礼”也是人们修身、立身之本。“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孔子答子路的“成人”问题时曾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是否知礼有礼,是一个人是否“成人”的必要品质,一个不通“礼”之人,即使有再多的才能也算不上“成人”。
而“礼”是与“仁”、“德”的思想密切相连的。礼是体现德和仁的具体表现,离开了德和仁,礼就不成其为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另外,孔子答鲁哀公问政时也曾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说的就是仁、义、礼的关系。“礼”就是仁义的表现。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因而,必须加强“礼”的品性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礼”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礼貌,是人与人之间长时期形成的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对他人表达情感和尊重的行为方式。“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朱熹《论语集注》),正所谓“有礼者敬人”。(《孟子·离娄下》)。
可是,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在“二”(父母)加“四”(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多重宠爱之中,不知礼貌为何物。校园中时而会看到有学生在给家长打电话时对家长大声嚷嚷。课上,有的学生对老师出言顶撞,态度傲慢,强词夺理。课下,给老师起绰号者有。网上谩骂老师者有。同学之间,一些带脏字的口头语不断。还有一些学优者自私自利,狂妄自大。
对此,我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管理。一是对这种现象给予严厉的批评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文明用语,抵制社会上的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行,违者予以批评警告,此是治标。二是以身作则,形成尊重、谦虚的风气,并鼓励多看一些国学书,接受经典国学思想的熏陶,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此是治本。孔子曾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即君子一方面要学识广博,同时要懂得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学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更应该如此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只要在这两方面都有修为了,才不会“弗畔”,即不离经叛道。
为此,我结合现实中的一些事件,给学生开了几节关于求知重德、修身养性,完善自我的班会。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他人。但是一些学生对自己的父母尚且大吼大叫,更难说对别人有尊重之心了。这种状况的延续势必会给学生自己的人生道路乃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因不懂基本的礼仪而惨遭淘汰。我想,这应该就是很好的例证。对于长者、才者、能者,要尊重,即便对于贫者、弱者甚至于一些窃者也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比如:班会上我通过讲述深圳的一个12岁女生路灯下教一名流浪女童读书的事件,让学生明白即使碰到一个穷困潦倒的拾荒者也应该心中有“礼”并尽力帮助,因为他(她)可能因为疾病、灾难等原因而被迫出来流浪的;通过讲述河南郑州一位贫困的母亲去超市偷肉被抓,当超市店员和警察得知这位母亲是为让两个月没有吃肉的儿子吃好一点才偷时,都没有予以追究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哪怕抓到了小偷,也不要太过苛责、辱骂他(她)。他可能有难言之隐,才不得已做错事情。正像成《新警察故事》中,成龙主演的警官在对待因偷东西被车撞死的郑小峰的父亲时,仍是一种出于人性的尊重态度,给他盖上了自己的风衣。这就是一种道德境界。
综上所述,“礼”所表现出来的两个方面是在德育中相辅相成的。其中后者是根本,因为伦理道德、品性修养达到了一定水平,自然会理解制度、法律的合理性,也就会自觉地遵守;而前者是保证,因为制度等存在的必要性和强制性则会有利于促进良好的秩序和风气形成,有利于学生养成和提高道德修养,从而不辱千百年来中国“礼仪之邦”的称号。如何在德育中将“礼”的作用发挥更好,还需要各位教育同仁的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