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情感教育 赏析意境 表情朗读 创设情境 利用媒体 相互交流 受到教育
情感交流是教育的基础,没有情感交流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见,情感对一个人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突出一个“情”字,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大凡名篇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因事缘情,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 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例如:《荷塘月色》中既有朱自清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对母亲深重而沉痛的爱;《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等等。
那么,如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自己的教学突显浓厚“情”,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早已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赏析意境,把握情感
有的作品例如诗词歌赋一类,创造了某种独特的艺术意境,开拓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师应把学生带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启发学生想象,准确把握作者情感。诗歌讲究练字、练句、练意,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诗作描绘的“难写之景”再现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领悟诗作情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结合开首诗句给学生展现这样一幅图景:远处淼茫的江水,高处一弯明月,近处几艘木船泊在码头,岸左满目荒草,这时只见主人与客人在船舱满面愁容,好似有无限惆怅,欲言又止,只是一个劲地喝闷酒……这样一远一近,江水、明月、离人构成了一幅悲凉、凄凉的画面。学生通过对作品意境的详细赏析,就自然为“天涯沦落人”而黯然伤神!
二、表情朗读,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普希金的《致大海》一文,当教师以高亢、激越、悲壮的语调读完全诗时,大海那自由奔放,向诗人召唤的激情已把学生感染了,教师不用多讲,诗人在残酷专制下对自由的强烈渴望的精神早已被学生所领悟。此时,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完全共鸣了,获得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另外,学生富含表情的朗读,有时完全可以替代教师的讲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朗读中自然感悟诗作情感。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中只要抓住了朗读这一环节,也就抓住了教学的关键。可采取多种朗读的形式,如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等。
三、创设情境,感染情感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富含动人的情感。例如朱自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时的壮志豪情;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洒脱之情;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
四、用多媒体,调动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画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对描摹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展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像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五、相互交流,加深情感
语文学习是一种理解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不同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课堂,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从而完成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