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平时听课效果很好,但一到考试成绩就很差,但老师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后,再让学生自己订正,学生却会完全正确解答出来,问为什么,原因是没仔细分析题目,没想到这点。我们作为老师也常常把这种情况归结为“粗心”“不仔细”,认为下次就好,但他下次仍然错,即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为什么?即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题目习惯,缺乏与数学文本交流的习惯,缺乏阅读分析能力。且在高中阶段我们常要求学生自我学习,把老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再加深“举一反三”。这些等等都需要“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不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也出不来。
关键词:数学阅读、阅读兴趣、阅读方法指导
在这么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平时听课效果很好,但一到考试成绩就很差,但老师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后,再让学生自己订正,学生却会完全正确解答出来,问为什么,原因是没仔细分析题目,没想到这点。我们作为老师也常常把这种情况归结为“粗心”“不仔细”,认为下次就好,但他下次仍然错,我们就开“骂”。这就是我们没找到其根本原因。即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就不会,为什么?想想,就是学生自己不会分析题目,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点”,即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题目习惯,缺乏与数学文本交流的习惯,缺乏阅读分析能力。且在高中阶段我们常要求学生自我学习,把老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再加深“举一反三”。这些等等都需要“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够,不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也出不来。
当前不少学生或老师都认为学习数学就是要多做题,因而未能认真阅读课本,学生若有问题,也往往直接问老师,很少通过钻研课本来寻找思路。人们习惯性认为:阅读是语文,英语等文科类的行为,一谈及阅读,往往认为与数学无关,单纯地认为数学就是解题,总认为只要记住公式,法则就行。认为阅读会浪费时间,不如多做几个例题。而我们在教学中由常把课本剖析清楚代替了学生的阅读,虽然我们常教学生要预习,但我们却常不重视,且学生的理由高中学习任务(作业)重,没时间去预习。并且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片面的,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有时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实际上,现在大部分学生不会审题,不能从题目中很快的捕捉到有用的信息,都是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如学生常问的排列组合问题,老师一说如何分类、分步,学生就“哦”,懂了,但一到自己做就“一头雾水”。
事实上,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阅读理解”都是一种最基本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解题能力的高低,影响到成绩的高低,影响到学习能力的高低,影响到以后生活质量的高低。所以我们亟需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但我们要认识到理科中的“阅读”和文科中的“阅读”是有区别的。阅读是文科学习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更是重要环节,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训练。因此,文科阅读材料的内容往往更具文学性,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体现,更侧重体会文字背后意境;而理科中的阅读材料,内容相对简单很多,是说明性质的文字表现,它更倾向把问题情景用最简洁的文字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体会一系列的数量关系或等量关系。正是因为理科习题用最简洁的文字描述了一系列复杂的关系,所以在进行理科题目的阅读时,需要更细致地揣摩文字的含义和文字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解理科习题时,如果不能通过读题很准确地领会题目的意思,即便一道题花上一天甚至几天的功夫,也做不出正确答案来!由此看来,“阅读”在理科学习中是一块巨大的奠基石,它是所有理科思想方法能得以正确运用的基础!
数学中“阅读”实际就是如何通过一阶段的阅读把该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为什么理解,也就是为了读题、领会题意达到独立掌握解决各类问题的目的。它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包括语言符号(文字、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里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阅读理解,特别在高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其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数学的“学困生”,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弱,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强,学法呆板,在课堂上对数学语言信息的敏锐度相应较差,思维转换慢,从而造成知识接受量较少,导致数学基础差,害怕学数学的恶性结果,追述根源我们不能认为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的从小没有养成数学阅读习惯,数学阅读能力差。这就制约着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可见提高学生数学的阅读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想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要想数学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学习,就需要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以及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就显得愈加重要。
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学生阅读数学不会像阅读文艺小说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首先要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讲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而多数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上课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就让学生翻课本,做练习或上黑板,之后,总结、布置作业,仅把教科书当题库。这恰是教师讲解精彩而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
二、要坚持在课堂上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不要高估学生在课外的自觉性。在没有养成良好数学阅读习惯,没有形成良好数学阅读氛围之前,我们需要坚持课内阅读。
2、因为数学教材的限制,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我们需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语言艺术和合理案例,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注意不能随便为了“兴趣”而“兴趣”,而是在阅读之前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精辟而具体的、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让学生通过阅读去解决创设的问题。
3、若问题情境难以创设,也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特别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方法。
4、在教学中,采用初读、精读两个步骤,特别是对有些句段的精读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多数是概念不清,算理不明造成的,此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整理提炼归纳,让他们在演算中注意。
5、在教学中,要常引导学生认识只有通过阅读,做好与书本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体系的。
三、要重视学生阅读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技巧,形成技能。
1、首先读通数学内容,即知道该内容是讲什么的,然后想想与已有的知识有没有联系,有就把它们关联起来,从而更易掌握新知识。如函数的单调性这节,这节内容是由函数图像的变化,形成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它含有单调性的定义、单调区间、例题等。再如做题时,首先读通题意,体会题目给出的信息,回想以前遇到过该类型的题目吗,这是理解的最基本一步。
2、在读通数学内容基础上,就要读懂数学内容的含义。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如函数的单调性是什么,从何而来,能解决什么问题(知二求一),怎么用。再如做题时,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那些是重要的,那些是次要的)和所要求的问题,再挖掘出题目隐藏的信息点,也即弄清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解什么。
3、要读透数学内容,找出内容的本质,理解内容的内在联系,简单点就是会自己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数学内容。如函数的单调性就是区间内两个变量间变化的相互影响。再如做题时,从题目的大量的信息中,挖掘出题目中的知识点(涉及到的内容),以前是否做过,总结出这一类型问题的解决思路、方法(推广)。如一些需利用导数来求单调性、最值等(步骤、思路都差不多)。
4、指导数学阅读过程学生读写结合。如在阅读时碰到重要的或一时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或是其中的一些字、词,可以作一些具体的记号,以示注意。对于一些遗忘的或不理解的概念时要有自己去查书或问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四、要引导拓展阅读内容,培养数学兴趣。
因为数学教材内容有限且枯燥,这对培养数学阅读兴趣很不利。但实际上数学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我们现在所学的内容从何而来,如自然数—正有理数—有理数—实数—复数这是怎样发展的,为什么这样解题等等,在课外一些数学资料(如数学史、趣味数学、数学学习方法、波利亚的怎样解题等等)才有,所以引导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提高数学教学成绩,阅读成了数学教学中一个极好的突破口。我们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重视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要留给时间让学生阅读,寻找时机让学生阅读,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发挥教材的阅读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杂志》
[2]《中学教研》
[3]《新课程怎么做》
[4] 郭英,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掌握无穷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87期。(作者: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