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在北京工业大学,在国家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材料科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于2000年8月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26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23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0名),技术人员2人,管理人员1人。
学术委员会由9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实验室以电子、信息、生物、生态环境领域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新材料制备加工为主要研究对象,紧密结合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逐步成为北京市和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科研、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基地。
研究内容:
稀土功能材料:重点研究稀土科学中稀土对材料光、电、磁、热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及与材料微结构的关系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开发稀土钨、钼电子发射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磁致冷材料、稀土磁光材料、稀土热电转换材料和稀土铝合金材料。
材料的制备合成与加工:氢电弧等离子稀土纳米粉末制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化学汽相沉积(CVD)制取高纯高密度异型钨制品,低塑性或脆性材料的塑性加工;
稀土钨/钼材料的热电子发射性能和次极电子发射性能及机理;
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合成与磁性、磁热、磁光、热电效应及机理;
YBCO高温超导韧性基带织构与成膜;
稀土元素在铝和铝合金中的合金化机理。
环境材料:重点围绕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技术及应用和环境功能材料与技术两大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MLCA)技术、方法、数据库及软件;
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电磁防护材料、绿色电子连接材料、生态建筑材料、电子垃圾处理技术。
薄膜材料:主要发展光电信息材料及其薄膜化技术,探讨制备、合成的方法与机理,研究成分、结构与其光电性能的关系。
光电信息材料中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新的制备、合成技术;
表征与应用技术。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00022)
电话:010-67392169,2947
传真:010-6739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