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老师们感慨较多的是:随着时代的多元化发展,如今90后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君不见:与老师“顶牛”的现象多了,“反其道而行之”的行为也增多了……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了教师工作顺利进行的巨大“拦路石”。
我就自己所教年级的学生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阶段90%的学生都有过逆反心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当矛盾、复杂,是名副其实的“困难期”,主要表现为:身心发展不平衡,在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过程中,普遍容易产生焦虑,不管是在家长面前还是在老师面前,都存在躁动情绪,甚至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逆反心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它的危害比较大,容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对抗情绪,甚至产生轻生、犯罪等结果。
一、爱心和尊重是前提
在所有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中,因为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尊重而逆反的占76%,因此,要想消除或预防逆反心理,爱心和尊重是前提。任何一个优秀的老师都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在书中写到他喜欢语文,是因为语文老师对他好,语文老师常对他的作文大加赞赏(后来他知道自己当时的作文只不过是套路而已),语文老师写给他的评语是:“该生至今未发现任何缺点。”可是崔永元的下一任数学老师却以此为把柄,该数学老师一接手,就咬着牙说:“听说你红得发紫,这回我要给你正正颜色。”崔永元后来的日子可想而知。他的这位数学老师不懂得学生的自信心是夸出来的,反而说一些打击崔永元的话,更严重的是有一次使崔永元当众蒙羞,从此,崔永元对数学有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再也不喜欢数学了,数学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到如今对数学还畏惧不已,称数学为“疮疤”、“泪痕”。
无独有偶。文坛上有两位经历相似但结果迥异的才女:三毛和席慕容。三毛数学很差,她有一次把数学书都背了下来,取得了好成绩,可数学老师却断定她是作弊抄来的,然后,故意当场出几道极难的题考她,三毛得了零分,老师得意地在三毛的眼眶上画了两个大圆圈并让她在学校的走廊里走了一圈,结果三毛从此厌学,并自闭八年。席慕荣也是个“数学盲”,她到初三时需要补考数学才能参加毕业考试。可是,她的数学老师在上数学课时,突然没头没脑地写了四道与课堂内容不相干的题让几个数学学得好的同学演板,大家都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结果席慕容把这四道题背了下来,在下午的补考中顺利通过。席慕容后来回忆到,初中最后那堂数学课是她记忆中最温馨美丽的风景。席慕容的老师不动声色地放她一马,让她有条件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展示才华。
这些典型事例有力地告诉我们: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大,正确的教育方式关系学生的一生幸福。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说:“一个人要是在他的一生中没有遇到过几个好老师,他的这一生就基本上没有希望。”“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发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的,往往是那些善于鼓励、赏识、宽容学生的老师。”爱心是教育的真谛,而尊重则是教育的底线。我们都应向崔永元的语文老师、席慕容的数学老师学习,多一些关爱与宽容,让学生在关爱与尊重中找到快乐的源泉。
二、加强赏识教育,注重沟通与交流
初中学生,随着知识面的扩展、内心世界的丰富,逆反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呈增强趋势。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在与老师、同龄人的交流中减缓的情形占85%,老师明白了这一特点,就应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把功夫下在平时,力争使学生的逆反心理软化在萌芽期。
“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赏识教育,与学生在情感上进行真诚、耐心的交流,及时了解其想法,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沽曾说过:“中国人是最小气的,大部分人都把自己收入的40%存入银行,不舍得花。但最小气的还不是把钱存入银行,而是很吝啬把‘表扬’的话送给别人。”因此,及时大方地赏识表扬学生非常重要,它像一个法宝,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关键。
老师在平时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课堂上,老师的语言可以春风化雨,而不是疾言厉色;多观察,从小处入手,善于在细节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多表扬。我班有个学生成绩落后,但我发现他值日做得特别好,我就经常在班上表扬他,在不断的赏识激励中,他从未出现过顶撞老师、破坏班风的行为,而且成绩越来越有进步。我采用赏识激励的办法,“征服”了不少看似“棘手”的学生。
节假日,我常采用灵活的方式向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候,促进情感交流;在平时批改作业时,我也常通过恰到好处的评语与学生交流。有些老师上完课就走,不给学生接近的机会,学生出现了问题就找班主任或政教处解决,时间久了,学生便很容易“大举进攻”,使老师招架不住,甚至会激化师生的矛盾,发生师生正面冲突,这就极容易使逆反心理滋长并蔓延。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只有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人格的丰碑铸进学生的心灵中,才能达到无往不胜的境界。
三、发挥正效应,智慧应对逆反心理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还需要智慧。每个老师都要善于巧用心理战术,合理地采用激将法,激发学生的潜能,以智取胜。
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可是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由此可见,逆反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很有趣的心理现象,要是能巧妙加以利用,它可以产生有益的、积极的影响。老师应该抓住逆反心理的这一特点,大胆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有个故事叫《争取考个零分》,大意是:一位朋友的儿子在学校里是个“混世魔5E'’,十分厌学,成绩极差,家长就请了一个老师帮忙。这位老师了解了该生的情况后,采取了颇具个性的应对措施。
他在第一次见面时,故意没洗脸,也不刮胡子,不修边幅地站在该生面前。之后,他采用了一般老师惯用的方式:先考试摸底,但题目很简单且都是选择题,老师要求该生考个零分。学生一听考零分,原本逆反的心放松下来,心想:考个一百分我不行,考个零分太容易了。但在考试中,学生发现考零分的愿望并不容易实现,因为要想故意选错答案,就必须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的,结果,他不幸地得了30分。学生不服气,要求下次考试时看书,老师欣然同意,但不断地加大试卷的难度。以后的日子里,学生对老师安排的考试非常重视,翻阅图书,查找资料,争取实现自己考零分的诺言。再后来,可想而知,这位学生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这种厌学、令老师头疼的学生并不少见,但在这位智慧老师的巧妙帮助下,该生对学习产生了极大兴趣,这源于老师的教育智慧,正是对学生心理有了精心的研究,才会因材施教,化逆反为上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学习这种激将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探究,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充实、升华学生的情感
逆反心理不是一块蛋糕,这次吃掉它,下次就没有了,它是隐形的、长期的一种心理顽疾,并不是一两次班会说教或一两次谈心就可以消除的,它需要反复抓,平时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加其交流的欲望,于不动声色中悄然消除学生潜在的逆反心理。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充实升华学生的情感,于无形中消除逆反心理。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校园活动,每周都要举行学生活动,如拔河、吹气球、参观省博物院、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心胸和眼界更加开阔,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收获了快乐、陶冶了情操、升华了对生活对理想的认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充实了学生的心灵,有效地减少了逆反心理的发生几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尽管逆反心理很多时候是教育的绊脚石,但只要老师擦亮慧眼,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巧对逆反心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