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撒行动,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的确,良好的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犹如一把雕刻刀,人的许多品性都是它的作品。
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请问各位同学“你的书包和房间是自己整理的吗?”“你爱护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桌凳吗?”“你遇见老师问过好吗?”“你过马路都走人行横道吗?”“你没有浪费过粮食吗?”“你从未对父母大呼小叫过吗?”就拿最小的整理房间这件事来说,《弟子规》里要求我们做到“房室清,墙壁净”从上幼儿园开始老师上就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事到临头我们却往往寻找诸如:作业多、明天要考试等借口拖延时间或者干脆耍赖,请父母代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现在我们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将来又何谈报效祖国!
养成得体的行为举止,对一个人而言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在一家跨国公司里,最后入围的应聘者被通知参加面试,他们被安排在总经理办公室里等候,10分钟过去了,有人开始在屋里走动;15分钟过去有人开始小声议论;20分钟后有人开始翻动办公桌上的文件,小声议论逐渐变成了大声交谈,这时电话响了,有人就去接电话,对方要找总经理,应聘者粗暴的说了一句“不知道”就挂掉了电话,就在他放下电话的一刹那门被推开了,总经理走进来丢下一句话:“你们的表现令人遗憾,我们不需要不懂规矩的人!” 人生可喜的是成功,但难得的是好习惯。俗话说: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在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坚守道义的司马迁、忧国忧民的屈原、一诺千金的季布、孝敬父母的曾子、刻苦学习的匡衡从来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自己的节日-中秋节来临之际,我们要阅读经典与先哲对话,除了要体会到文字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让先哲们的精神融入我们的血脉铸成民族的脊梁。
同样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渗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上课积极配合老师,不走神,做到专心听讲;勤于动手,会做笔记;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积极完成作业,不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当成一种负担;独立思考,不抄袭别人的答案;对每天的每个时间段都有具体的学习计划,并能坚持执行,做到“宽为限,紧用功”。
其次,学习一定要精益求精。一次,孔子向师襄子学弹琴。师襄子教了一首乐曲,孔子便认真练习。十天过去,师襄子说:“你学得差不多了,另学一曲吧!”孔子说: “我只学会了乐曲,但弹奏的技巧还没有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弹奏技巧啦,可以另学乐曲了。”孔子却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还没有体会出来!” 又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你已经弹奏出来了,该学新的乐曲了。”孔子又说;“我还没有弄清这首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个人呢?” 师襄子在孔子旁边坐下,仔细地听了一会高兴地说:“我从你弹奏的琴声中,仿佛看见一个人严肃地思考,他胸怀宽大,安然地遥望着北方。”孔子兴奋地说:“我想除了文王,别无他人。”师襄子惊喜道:“我的老师讲过,这首乐曲叫做《文王操》。” 这则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孔子勤于思考、肯于动脑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精的治学精神。
要养成好习惯,还得有坚韧的毅力。有一次古希腊哲学家苏波克拉底要求他的学生们每天甩手50下,并坚持一年,一周后大家都在坚持,一个月后有三十个人放弃了,半年之后,只剩下九个人在坚持,一年之后,仅有一人在坚持,他就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只有他成功了。事实上,坚持本身是一种习惯,是一种高度的自律。有了这种高度的自律,你才能养成好的习惯。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好习惯在坚持中养成。
同学们,许许多多的事例说明:良好的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块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马克思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辆舒适的四驾马车,坐上它,你就跑得更快。”这就形象地告诉人们,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有好的习惯,它能使人更快地达到目标,更好地实现理想。
如果说习惯是一枝“凌寒独自开”的梅,坚持就是那默默浮动的暗香,只要你耐得住寒冷和寂寞,你的人生就会香远益清。如果习惯是一只小小的鸟,坚持便是精卫填海的执着,只要你朝着心中的信念永不言弃,习惯就会让你的人生张扬出瑰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