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要求,激励全国教师奋发进取。其中有三句话更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第一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第二是“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第三是广大教师要“静下心来育人”。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共同话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发达国家也都把提高质量当成一个着力点。我校要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重点要放到提高质量上,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并以此来指导学校的教学工作。
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强调高校加快发展,不是简单的量的增加,更重要的在于质的提升,也就是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涵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主要推动力,加强内涵建设就是要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等软环境建设上多下功夫,花大力气,见到实效。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学校发展空间,扩大规模,提升质量。
科学的教学质量观,是指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众多要素中,教学质量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大学效益的原发资源,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科学的教学质量观就是要进一步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确保把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要把教学工作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和最核心的位置上,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服务和服从于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要确保教学经费在学校各项经费投入中的优先地位;三是学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关心教学和为师生排忧解难上,各单位、部门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支持教学和为教学与师生服务上,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上,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则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败。要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尊重教师、服务教师的氛围;二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员育人的良性师生关系,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成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刻苦钻研、全面发展。三是要全面贯彻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积极研究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个别指导,开展分层次和分类别教学。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解决规模与质量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老师是什么,是授业之人,首先在讲课上要做到“技艺精湛、内容娴熟、生动活泼”。所以,教师是一门事业,不是一份工作,需要终生为之付出。社会上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的,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伟大的教育事业。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得好,“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要为人师,要做学生的老师,须智慧如泉水一般喷涌而出,思想言行堪为学生的榜样,也就是说,须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