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段克兴(1906-1982),男,北京市人。早年毕业于武昌佛学院,1935年去拉萨,在哲蚌寺和达赖新宫专修藏文和佛学。回到北京后曾任华北综合调查专门委员会副研究员、蒙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南京蒙藏委员会副研究员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兰州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和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教授,长期研究藏传佛教和藏族文化。著有《西藏奇异志》、《康藏纪游》,译著有《阿底峡尊者传》、《巴协》等,遗有《藏汉新名词大辞典》词目和《藏汉同义词大辞典》手稿。
解放后,兰州大学特聘段克兴为教授,他任教于当时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兰大少语系并入西北民院,组建了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段克兴被聘为我校第一批教授,任教于语文系。他承担了藏语文专业的几乎所有课程的讲授,许多艰涩难懂的课程经过他的旁征博引后娓娓道来,变得非常生动有趣。段克兴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教学上,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和研究藏文化。一批又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在他的指导下相继毕业,许多人后来成为在藏学界有独到见解的专家。
在授课的同时,段克兴还编写了许多教材。他为我校的语文系藏语文专业编写了教材《翻译实践》、《藏语词汇》,为医务科西藏班编写了藏文《医学基础知识》等教材,为解决我校教材缺乏问题,加快教材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和许多其他学者一样,“文革”十年内乱使段克兴的教学和研究一度被迫中断,身心也遭受了严重摧残。“文革”结束后,段克兴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又投入了工作和研究中。从“文革”结束到他去世前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编纂了《西藏历史年表》,独立翻译了《阿底峡尊者传》和《卓瓦桑姆传》,翻译并发表了藏族历史名著《巴协》,为后来学者们研究藏族的历史、宗教、文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
段克兴先生非常热爱藏族文学,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藏文化。为了能给后人留下更多可以参考和利用的资料,他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用有限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工作。除了许多已被人熟知的大量译著和辞书外,他还自费出版了《藏文通史》、《大元书考》、《西藏教育鸟瞰》、《蒙古祭礼》等著作,这些都是他长期游历和研究过程中一点一滴收集起的第一手资料写成的,浸透了他的心血和对藏族文化的无比热爱。
针对藏文系一些教师藏文水平不高的情况,段克兴认识到首先要突破文字关,对于翻译中遇到的难点必须有精确地把握,为此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由他主编的辞书《汉藏两用词条》,对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作出了详尽的注释,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又与法尊合译了《汉藏综合大辞典》。这两部辞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校在藏文研究和汉藏翻译工作方面上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段克兴先生用毕生心血写成了《汉藏藏汉同义词大辞典》。这部辞书共收录词条一万余条,对汉藏语文同义词做了精确而详尽的解释,对于汉藏翻译工作来说,是一部难得的工具书。
段克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藏族文化和党的民族教育事业。他的一生,是致力于发掘藏族历史文化遗产、弘扬藏族文化的一生,更是为促进汉藏文化交流而奋斗的一生。段克兴先生逝世后,著名藏学家王沂暖先生特意作了一副挽联,表达了自己的哀思和对这位藏学教授的敬意:“是聪明正直而一者,做汉藏文化交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