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名称:宁波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机构级别:市级
批准时间:2005年5月
建设周期:3年
负 责 人:干伟忠
主要成员:蔡可健,吴朝晖,金峰,蒋冬蕾,程国强,李跃明,车金如,谷伟,陈肇元,金伟良,吕忠达,Alois Boes, Michael Raupach
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成果简介:
1.《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交通部重点项目子课题《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已于2006年3月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已被应用于该工程建设。
本研究旨为结构设计人员提供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耐久性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本工程各部位混凝土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方面的特殊要求等)与准则,也综合技术、经济、环境保护三方面,面向大桥的业主、监理、承包商,为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维护和检测提供耐久性要求的相关信息。
同时在研究混凝土结构配筋腐蚀进程的预埋式无损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可靠的钢筋腐蚀电学参数和输出光功率变化判据,研制混凝土结构寿命的动态预报软件,提出结构测点布置的优化算法,制定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长期原体观测系统设计方案,并配合工程进度指导实施。
通过研究,目的是确保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计工作寿命达到100年。对于这种巨型工程来说,即使工作寿命仅延长一年,其静态投资效益也非常可观。
显然,本研究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十分显著,而且在杭州湾强潮流、多盐雾的特定条件下,对今后我国建设跨海特长型桥梁,如论证中的同三线跨越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琼州海峡的桥涵还具有特殊意义,其取得的技术经验将是极其宝贵的。
同时,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固体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结构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它已愈来愈成为当代社会文明向往的目标,是新世纪土木工程领域主导性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典型体现。
2.《沿海水工混凝土结构腐蚀与修补技术研究》
完成的宁波市重点项目《沿海水工混凝土结构腐蚀与修补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7年11号台风给浙江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6亿,之后宁波市标准海塘建设成了重中之重的防灾任务。
本课题成果及时地被应用于海塘钢筋混凝土挡潮闸的新建和全部危闸的修复工程中。2002年9月“森拉克”台风肆虐,2004年8月“云娜”台风狂飙,2005年8月“麦莎”台风恰逢天文大潮,但使用该技术修复的宁波沿海标准海塘的钢筋混凝土挡潮闸均经受住了考验,该项成果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3.《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规程》《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
完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规程》和《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于2003年3月通过专家评审,达到了国内同类标准的领先水平,已经应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工程招标和工程施工。